经济师基础复习资料

他说友谊超越爱情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42

首页> 经济师> 经济师基础复习资料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病态人渣请勿打扰

已采纳

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中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选:  1、国有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对经济发展具有控制力。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多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2个阶段  ①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②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一个特定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含义:  ①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②说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  10、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  ①全民所有制  ②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的经济制度:2个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3点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公有资产包括全民(国有经济)、集体]  13、a按劳分配:(5个)  ①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中的实现  ②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  ③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关系  ④植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公有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各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  b按劳分配的优点:  ①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14、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5个①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成熟的市场主体)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5个条件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151评论

你给不了我安全感

《经济基础》第一章: 1、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国有资产概念 2、产权权能的完整性:产权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力具有的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转让权。 3、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1)资产控制主体是企业法人非自然法人、2)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的资产为特征,3)分解两部分 4)不能直接支配属于自己的财产部分 企业财产权利分解为: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 4、三种基本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自然人企业、公司制――法人企业制度。 5、1. 按劳分配:指按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进行分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 ∵ 按劳分配的特点: 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非全社会范围)。 实施主体:企业(非国家) 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劳动者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 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之间,劳动者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的报酬可能是不等的。 6、 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g(经济增长率) = s(储蓄率)v(资本产出比率) 索洛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余值法”。 g(经济增长率)=αl(劳动增长率) + βk(资本增长率) + a(技术进步率) 经济含义: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推动的。 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出α、β值,便可以把技术进步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为“余值”计算出来。 a = g –αl - βk 7、1.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即: 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周期平均长度50-60年。 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周期平均长度8年左右。(经济活动中一般所提到的) 短周期,小循环或基钦周期,平均长度3-5年。 按照一国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分为:古典型周期(低谷时经济负增长,经济总量绝对减少)和增长型周期(低谷时增长率为正,即经济总量相对减少)。 8、.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1)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正比) 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 资本的数量: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 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包括: (1) 技术进步; (2) 制度创新; (3) 管理效率的提高; (4) 人力资本的增进、知识的积累和教育的发展。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 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9、 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居民何厂商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合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技术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标准: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也不使一个人的处境变坏。 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货或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10、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 市场失灵的原因 含义: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都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被称为市场失灵。 原因: (1) 外部性或外部影响的存在; 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中,当经济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又不能使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予其他社会成员赔偿的时候,就会产生“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正外部性”:其他市场主体受益,自己却不能得到补偿;(外部经济)会使市场主体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最优水平; “负外部性”:其他市场主体受损,却又不为此作出赔偿。(外部不经济)会使市场主体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水平,并给其他社会主体乃至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19评论

大扎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目的

本章概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通过本章的考试,旨在检验应试人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熟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3) 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表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2)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熟悉资源配置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掌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构成要素。

1、 资源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

含义: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

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1) 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

(2)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3)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4) 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1) 规范的市场主体;

(2) 完善的市场体系;

(3) 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4) 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掌握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5个方面):

①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③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④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⑤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73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