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2047
梦里梦不出梦中梦
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为了做好备考,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的本质
掌握货币的本质。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熟悉):(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直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其流通分两个阶段:
(1)初级阶段,非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2)高级阶段,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金属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第一,货币材料:贱金属——贵金属;第二,以金属的自然形态流通——铸币流通。
2.代用货币——可以与实物货币等价交换
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代用货币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其主要特征有:
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
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后来中央银行逐渐垄断了银行券发行。
3.信用货币——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掌握)
①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④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信用货币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之后的“第三代货币”。
早已忘记如何微笑
很多小伙伴们对于基础知识可能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有些知识点掌握的还很模糊,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级经济师2020《经济法基础》:货币的产生和职能”,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初级经济师2020《经济法基础》: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考试内容:熟悉货币产生的过程,掌握货币的本质。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考试内容: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具体形式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不同时进行。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三)货币流通规律
考试内容:掌握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了解即可。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你不愛我沒關係
考试马上就要来了,考生需要加快备考复习的进度,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级经济师2020金融专业备考知识点:信用货币",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初级经济师2020金融专业备考知识点: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定义: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一)信用货币的产生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时需要的条件:
1.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
2.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此内容在货币供给中详细说明)
(二)信用货币的形态
(1)期票:到规定日期才能领取商品或货币的票据
(2)银行券:没有固定支付日期,可随时兑换黄金
(3)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
(4)辅币: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
(5)纸币
(6)银行存款
(7)电子货币
(三)信用货币的特征
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已经完全脱离。
它的发行以国家在一定时期提供的商品、劳务量为保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信用货币实际上是银行债务的凭证,信用货币流通则是中央银行债务的转移。
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①表现为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②表现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强制社会向其提供信用。
4.信用货币具有管理货币性质。
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管理货币流通,使货币流通符合客观的流通规律,保证信用货币的正常流通。
(四)信用货币的发展趋势
电子货币的特殊属性:
1.发行主体的多元化,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既有中央银行,又有一般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
2.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靠光波、电波传递。
特征:方便性、通用性、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