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离别情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考生需要仔细做好备考工作,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知识点:货币均衡的含义和标志”,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知识点:货币均衡的含义和标志
货币均衡的含义和标志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的含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均衡的内涵:
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相等是不可能的。
2.货币需求是由社会商品、劳务总供给决定的,货币供给则要适应经济中客观的商品、劳务的需要。
3.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均衡。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1.物价水平变动率
如果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量,物价上涨。
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物价受到完全管制时,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标志:货币流通速度稳定,货币供求基本均衡;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或减慢,表明货币供求失衡,而且加快与减慢的程度可以反映出货币供求失衡的程度。
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二者增长率趋向一致(正比)
未知态度
备考的时候需要多下苦功夫,考试的时候成绩会说明一切,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货币的产生和职能”,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具体形式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不同时进行。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三)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了解即可。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眉目暗相欢
为了做好考前的备考工作,考生还需努力学习,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点知识: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点知识: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过程。
具体来说,是指一国银行体系通过其自身的业务活动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
从动态来看,货币供给是银行系统向经济活动提供货币的过程;从静态来看,货币供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
所谓货币供给量,指的是某一时间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
可以从流量(货币流通总额)和存量(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总额)两个方面来考察。
(二)货币供给的口径
1.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货币供应量是一国在某一时间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总和。
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形态的多样化已成现实。
货币既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也包括在银行体系的存款,甚至各种票据及其他信用流通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货币的替代物参与流通,执行货币的某些职能。
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进而有了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分为几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流动性最强)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存款+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
狭义货币:M0和M1,是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的货币。
现金与活期存款是最活跃的购买力,对货币流通影响最为强烈,与宏观经济市场供求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中央银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广义货币:即M2和M3,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包括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在内的货币形式。
广义货币一旦变现,也可以用于购买与支付,加大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对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3.社会融资规模
(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2)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3)社会融资规模由四部分十一个子项构成:
一是金融机构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二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三是直接融资,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
四是其他项目,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