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师证书笔记怎么写

你说只有我们懂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447

首页> 经济师> 循环经济师证书笔记怎么写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落北巷泪洒南巷

已采纳

四、收入分配制度与公平效率原理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通过本章的考试,旨在使考生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和政府的收入调控政策的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

(一)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控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和机制,掌握政府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方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1.个人收入分配的过程与政府的作用

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微观领域):在市场上实现。所有参与分配的社会成员都是以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他们以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和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各种

生产要素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报酬。这些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或薪金。

再分配(宏观领域):对个人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再调节。

政府在宏观领域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在个人收入初次分配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

2.个人收入的调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或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调节主体。

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对个人收入的某种扣除(通常以税收形式)、给予个人某种形式的收入(社会保障收入或福利性收入)。

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个人捐赠或缴纳收入给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以某种形式分配给个人(福利性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消费、储蓄(个人所持有的债券、股票属于储蓄范畴)、投资(居民即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的结构

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特点和性质;掌握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含义和方式。了解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

1. 按劳分配:指按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进行分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按劳动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

∵ 按劳分配的特点:

范围: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非全社会范围)。

实施主体:企业(非国家)

在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劳动者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 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之间,劳动者付出等量劳动,取得的报酬可能是不等的。

2. 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资本分配的收入表现为:利息(一定时期内转让资本所有权的收入)和利润(将资本用于投资活动所得到的报酬)。

土地:地租或租金

其他生产要素:根据其对生产过程的贡献而取得相应的报酬。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和有效途径。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界定清晰为前提的。

3. 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人资产进行分配、按需分配、福利分配等)

4. 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的变化趋势

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

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但也是导致个人收入出现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掌握效率与公平的含义;熟悉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熟悉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的形状和的含义;掌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意义和内容。了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框架。

1.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公平(关系着社会稳定)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经济学含义: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宏观层次上看: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即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时常需求的一种状态。

微观层次上看: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可以用投入生产的劳动或生产要素与取得经济成果的价值比率来衡量。

公平包括:机会公平、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是分配结果公平的基础。

2.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指标和方法(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

103评论

为爱自残的菇凉如今可好

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通过本章的考试,旨在加深应试人员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

考试内容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特征和内容,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熟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1.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种基本企业制度: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含义:指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人企业制度,也叫现代公司制度。

基本特征: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的资产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权相分离。

内容: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有限财产责任制度、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和约束机制,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企业财产权利分解为: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保障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公司制)

公司制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由公司的权利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组成。这些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在企业内部相互约束和制衡,为科学地管理企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

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目标;掌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1.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主要内容: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题,成为独立的法人。

2.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内容和目标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包括行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两个方面。

行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是指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之间对国有资产进行再配置,即包括国有增量资产的再配置,也包括存量资产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重新组合与再配置。

目标是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最终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3.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1) 坚持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公共管理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专门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次真正作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

(2)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

第一, 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享有所有者权益)

第二,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者和经营者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使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所出资企业的关系,是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

(3)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出售收入、公共财政预算转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本:投资性支出、各项补贴支出及其他支出。

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所出资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的一系列指标所构成的综合体系。

实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是实行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管理和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的重要手段。

(4)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授权经营是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一个重要形式。

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还要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的监管制度。

113评论

那些难以言语的伤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目的

本章概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通过本章的考试,旨在检验应试人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熟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3) 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表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2)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熟悉资源配置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掌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构成要素。

1、 资源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

含义: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

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1) 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

(2)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3)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4) 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1) 规范的市场主体;

(2) 完善的市场体系;

(3) 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4) 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掌握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5个方面):

①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③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④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⑤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84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