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岗位比例

互相调侃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6

首页> 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岗位比例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笑拥寂寞哭拥孤独

已采纳

各地区各单位还不同,有的单位经济师岗位的设置比例不超过30%。

13评论

原谅所有的不美好

60%。报考人数据人社部官方数据显示“近10年来,经济师人力、工商、金融三个专业的每年报考人数均超过10万人(经济考试总计报考人数在50-70万人)”,也就是说,每年报考这三个专业的考生就占了所有报考人数的60%。

98评论

不要醒来

事业单位聘经济师的人少。有职称无岗位,在基层事业单位中非常普遍。事业单位分管理、专技和工勤三种岗位。其中,专技岗实行的是职称评聘的管理方式,直接与工资待遇挂钩。要提升个人工资待遇,除了需要取得职称外,还必须聘任到岗位上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而聘任到岗的首要前提,就是单位必须要有岗位空缺。没有岗位空缺,无法聘任到岗位上,职称就如同一张废纸,毫无价值可言。而在基层特别是县级事业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病:第一是单位行政级别低。由此直接导致中高级职称占比低,岗位设置因此相对有限。一般情况下,在地市级以上的事业单位,中高级职称的占比可以到1:4:5或者2:4:4,中高级的比例可以占到50%以上,而到县里可能就是1:3:6,中级高级职称最多占40%,除去少部分高级职称,分配到中级职称的名额更少,单位说没有岗位完全有可能;第二是人员流动少。一方面是横向交流比较少,在县里好点的事业单位本身不多,加上事业单位逆向流动到参公和公务员单位比较难,事业编特别是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交流到其他单位的机会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单位内部流动也少,专技技术岗如果没有行政职务,几乎不可能有其他晋升机会,只有盯着职称这条路线往上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前面的人腾不出位子来,后面的人只能拿着职称干瞪眼。在基层事业单位,这样的例子太多。小公下乡那几年认识的一个老哥,他在乡镇事业站所工作,46岁拿到副高职称,因为单位没有岗位愣是聘不上,一直到退休都没有解决副高待遇,为此有诸多抱怨。

12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