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4278
只因这是个故事
为了做好考前的备考工作,考生应当专心备考,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知识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一)发展水平
1.发展水平: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
2.序列中第一项的指标值称为最初水平,最末项的指标值称为最末水平,处于二者之间的各期指标值则称为中间水平。
3.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报考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
(1)基期水平:作为对比的基础时期的水平;
(2)报告期水平:则是所要反映与研究的那一时期的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1.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1)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
(2)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计算。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资料逐日排列且每天登记,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另一种: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
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是派生数列,相对数或平均数通常是由两个绝对数对比形成的。
(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1.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根据基期的不同: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逐期增长:△i=yi-yi-1
累计增长:△i=yi-y0
两者关系:△i=yi-y0=Σ(yi-yi-1)
2.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
公式: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的合计逐期增长量的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序列项数-1
他是我心愿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含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是按一国常住单位界定。 常住单位一般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从事经济活动在一年以上的单位,包括我国经济领土上的所有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居民户,不包括我国在境外投资的单位。 2、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一)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生产法为主。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①总产出:是各单位生产的产品总量的价值。 ②中间投入:是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能源和各种服务的价值,它的计算范围与总产出相对应,即任何生产活动成果只要计入总产出,就要相应计算它的中间投入,它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含固定资产折旧。 ③增加值: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做“附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1、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 注: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 2、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不是新创造的价值,但也属于追加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即增加值的一部分。 3、生产税净额: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4、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如果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计入营业盈余中。 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的原始收入及其初次分配项目。 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 (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1、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1)固定资本形成是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 (2)存货增加包括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 3、净出口: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价值减去进口价值后的差额。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结果及其构成,是研究消费与投资规模及其比例关系和测算经济外向度的重要依据。 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等,称为“三面等值”。 第二节 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一、农业增加值 1、农业增加值含义: 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农业增加值的核算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中国农业增加值的核算 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用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农业总产出是指核算期内农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计算方法采用产品法。 农业中间投入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包括物质产品消耗和非物质服务消耗。 不变价农业增加值在2000年以前利用外推法和缩减法计算, 2001年以后,不变总产出改为根据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缩减计算。 二、工业增加值 1、工业增加值的含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2、工业增加值的作用 工业增加值是考核工业生产成果的代表性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利用工业增加值考核工业生产运行结果,不受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使不同行业间具有可比性。 3、中国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 目前中国核算和公布现价工业增加值和不变价增长速度。 国家统计局已自2002年4月起在全国实行价格指数缩减法测算工业增长速度。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百姓生活及其他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一般采用收入法。 第三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只因这是个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在考试中考到一个好的成绩,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知识点:消费理论”,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知识点: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
(一)消费理论
1.理论提出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2.理论假设前提: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3.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
(2)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比重。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3)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4.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公式表示为:C=α+βY。其中,α代表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引致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1.理论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
2.理论观点: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三)持久收入理论
1.理论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2.理论观点: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