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4959
她起弦风雅
《经济基础》第二章 财政 1、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范围: 1)市场配置失效而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外交、国防、教科卫、环保、公共 2)对外部效应的干预。城市绿化、森林保护、控制环境污染3)介入自然垄断行业。供水、供电、供气、公交 4)对短缺资源进行保护或调配。 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 财政分配通过财政收支活动进行,资源配置亦是如此。 手段:1)调节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调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调节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制定资金分配及相关政策, 3)调节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4)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进财政体制 2、收入分配职能的范围 1)凡属市场分配范围,应由市场机制调节,财政不直接介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红利股息等收入) 2)凡属财政分配范围,财政应尽力做到公平分配。(规范工资制度;财政集中分配社会保障资金) 3、经济调控职能的手段: 政府采购、政府转移支付、税收 1)改变政府采购数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使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减少采购,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增加采购,刺激经济发展。)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经济繁荣时,减少支出;经济萧条时,提高补贴补助.) 3)调整税收。(经济萧条,减少税种降低税率;经济过热,提高税率增加税种.) 4、公共财政基本特征: 1)弥补市场失灵 2)为市场主体提供一致性服务 3)非营利性:财政收支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适合于在非盈利性领域中实现资源配置。 4)法制化:是公共财政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5、财政资源配置范围: 1)市场配置失效而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外交、国防、教科卫、环保、公共 2)对外部效应的干预。城市绿化、森林保护、控制环境污染3)介入自然垄断行业。供水、供电、供气、公交 4)对短缺资源进行保护或调配。 6、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 手段:1)调节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调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2)调节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制定资金分配及相关政策, 3)调节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4)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进财政体制 7、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 税收、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 1)税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转移支付:专项拨款、补贴补助、社会保障支出。 8、经济调控职能的手段: 政府采购、政府转移支付、税收 1)改变政府采购数量,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使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减少采购,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增加采购,刺激经济发展。) 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数量。(经济繁荣时,减少支出;经济萧条时,提高补贴补助.) 3)调整税收。(经济萧条,减少税种降低税率;经济过热,提高税率增加税种.) 9、经济监督职能的必然性――多元化因素:经济主体、决策分散、经济活动的自法性、排他性 10、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机制角度: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从市场主体角度:企业配置、个人配置、信用配置、财政配置。 11、“费”与“税”区别 税收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收费特点:区域性、有偿性和临时性。 改革思路:在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清费立税,分流归位。 一是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 二是对具有税收性质收费实行费改税; 三是对经营性收费转为市场运作,谁受益谁缴费; 四是对需要保留的必要收费进行严格规范。 12、税收负担转嫁 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前转(抬高销售价格)、后转(压低进货价格)、消转(改进工艺)、税收资本化(卖主承担) 税收负担转嫁的条件 (包括税种易转嫁的三种情况:) 1)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税种易转嫁(如关税) 2)商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较小的税种易转嫁(例如:后转(压低进货价格)) 3)商品供不应求商品易转嫁( 例如:前转(抬高销售价格)) 4)生产者的经营目标 13、税种结构的各种划分 以什么税种为主体税,是区别不同税制结构的重要标志。 商品税是我国的主体税占23,所得税占15。 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决定财政,因而经济结构决定税制结构 我国的税种结构:多种税、多层次、以商品税为主体的复合税种结构。 按课税对象,分为 商品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所得税类(中外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类(房产税和契税)和其他税类。 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和间接税(商品劳务税)。 按收入的财政次级归属,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按各税类、税种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分为主体税种和非主体税种。14、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免除 重复征税类型:不同税收的重复(居民与地域、公民与地域、公民与居民);同种税收(居民与居民、地域与地域)避免重复征税国际办法:1)缔结双边与多边税收协定2)确立地域管辖权优先。 减轻与免除国际重复征税办法:免税、扣除(费)、低税、抵免(税)(普遍采用)。 15、税收法律责任 纳税义务人违反税法的行为: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用我十年换你一句好久不见
中级经济师考试一共分为《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其中,《经济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是一门难度稍低的学科,那么《经济基础知识》具体考察什么内容?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特点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一科覆盖了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六个部分的知识,每个部分甚至都可以自称一个专业,因此内容自然会相当丰富。每个知识点涉及到的基础内容都很多,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变换出很多道考题。题型与题量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一科的满分为140分,考察方式都是客观题,但具体又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1)单项选择题:70题,每题1分,共70分;(2)多项选择题:35题,每题2分,共70分。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建议1、学会做笔记有时候,大家在遇到错题或者重点时都会选择略带而过,以为自己能够记得住就可以,结果在复习的时候还是记不起来。其实,人的记忆是短暂的,要想巩固好所学的知识还是需要通过笔记来加深印象,尤其是涉及重点的知识点,考生需要多写几遍,并且对于错题一定要认真梳理一遍。2、做题时间方面除了阅读教材外,做题对于考生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备考环节,在做题方面,不少考生往往只追求答题正确率而忽视的做题的时间,结果因为平时的做题速度太慢而影响考试的做题速度。为了确保考试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考题作答完毕,建议考生在平时练习中将时间与真正考试时间设置成一致,在90分钟内完成一个科目的考题,确保做题速度。
坚强需要反复练习
经济师中级考《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考试科目,考生不需要一次性通过两个科目,根据相关规定考生只要在两个连续的考试年度内通过两个科目就可以获得中级经济师证,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一次报考一个或两个科目。
经济师中级考试科目介绍
《经济基础知识》是公共科目,所有报考中级经济师的考生都需要考这一科,该科目涉及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和法律六大板块的内容,考试的知识点遍布各个角落,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考生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备考。
《专业知识和实务》是专业科目,设有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10个专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任选其一进行报考。
这两个科目的题型都是客观题,其中《经济基础知识》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专业知识和实务》有单选题、多选题以及案例分析题。两个科目都采用机考形式,考试的时间都是90分钟,考生如果一次性报考两个科目也会被安排在同一个考试批次内进行考试,两个科目中间会有49分钟的间隔时间,半天就可以考完。
更多中级经济师考试相关问题请访问来源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