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金融经济师

几声叹息几场别离
  • 回答数

    8

  • 浏览数

    7712

首页> 经济师> 人行金融经济师

8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共勉与你

已采纳

1.包括专业对应的专业内容,会计专业的考会计,金融专业的考金融,等等2.考试复习资料:我现在考上了、已经在里面上班了,去年我买的就是 黑花菜 里面的复习资料,里面有视频课程、历年真题、50套全真模拟试卷等等,资料整体非常好,你可以自己参考参考下。

89评论

十九遇她九十与他

我感觉啊,报考的专业和你进去的具体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由单位的职位空缺需要来定。很多支行第一年(时间不是固定的,也有半年的)都会派新来的大学生到下面的支行锻炼,工作内容就会由你要去的支行来定。多数时候都会让新进员工到业务上进行锻炼,但是因为人民银行很注重调研,写东西肯定是要的,如果你去的支行员工年龄结构较高,科技上(多是电脑相关的)你肯定也还是要出些力气的。大致就是这些吧,工作不是特别难,但是对“心”要求很高,万一出问题,后果很严重。

79评论

未来是你未来有你

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投资学,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还有国际金融这些考试都会涉及到考试复习资料:农业发展银行招聘考试全套历年真题打包下载、最新版考试大纲、全套网络视频课程加讲义打包下载,50套全真模拟试卷打包下载等等复习资料,我去年就是看的这个资料考上了,我现在已经入职了。你自己可以参考下这些复习资料啊,黑芹菜里面有打包下载的。

177评论

衬歌酒饮醉酒

进入人行后的一些体会和其他,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关于职称,本科生可以不考试直接获得助理级别的职称(一年试用期结束后,属于初级职称),既不用考英语也不用考计算机。本科生要想评中级职称(经济师、会计师等),需要参加统一的计算机职称考试和英语职称考试,并参加以考代评的相应级别的专业考试(经济师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中级等)。以上这些职称的获得,不存在名额限制问题,所有的中支都一样,达到条件就会聘你(除非发生小概率事件,如有人想“削你”:lol:)。二、研究生一参加工作就享受助理级职称的待遇,工作三年后,自动转为中级职称(填写计算机和英语的免考申请表和相关的其他资料即可),除非有人要“削你”,不过这是小概率事件,一再强调“削” 这个词是让你知道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呵呵!三、关于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的事情,我想大家最大的误会是把他们和科长副科长这样的领导职务混淆了,记住: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是非领导职务系列,而科长和副科长是领导职务系列,两者不是一回事,非领导职务系列按照领导职务数的一定比例设置,不会太多,除了设置了一定的硬杠杠之外,人际关系是及其重要的,领导的赏识是必不可少的,呵呵!四、关于高级职称,人行的高级职称条件很高,不是你考不考的事情,因为还额外设置了一堆工作业绩条件,这些条件省会中支以上容易达到一些,地市中支当了领导也会容易达到,但总体来说难度都是很大的,等你入职看看职称评定的文件就会知道了,大多数地市中支的行长也都是中级职称,原因就是,在人行弄个高级职称难啊,除非你有博士(含博士)以上的学位。这年头硕士多如牛毛,别以为自己是硕士就能算根葱:curse: ,不是这样的,社会不是那么简单的,慢慢体会吧。五、对研究生来说,地市中支即使解决不了非领导职务的问题(即聘为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也会为你争取相应的待遇的,不要太悲观,人行的工资对得起你的劳动强度,也不会在中等收入以下。六、好多人说权利的事情,我不明白这和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有什么关系,就算是银监局的,也不能呼来喝去天天耀武扬威啊,就算是没有监管的权利,人行也还是金融管理机构,商业银行大不了糊弄你,但绝不会沦落到要给商业银行送礼的地步,把心放宽些,再放宽些……七、关于待遇,收入结构是多方面的,等你进去后慢慢体会吧,等你明白的时候,你也就不会在这儿发帖讲工资的事情了,

22评论

缩手怕错过

实习生任务:1、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2、学习银行的基本业务流程与操作方式。3、学习银行卡业务的操作流程与录入复合工作4、推广第三方存管业务。

26评论

打开窗户

你很犀利啊!

49评论

英雄故事

曹军新曹军新,1967年3月,江西省丰城市小港镇八都曹家村人,出生于会昌县湘江镇五板桥1号门牌。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兼职教授。曾在中国人民银行会昌县支行工作。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化与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转型与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金融文化与软实力。中文名:曹军新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西省会昌县湘江镇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代表作品:《中美金融关系研究》、《银行软实力评估研究》等。人物经历学习经历2015年04月底—2015年07月底,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做工作访问学者,师从陆磊研究员、教授。2011年11月—2014年0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中国金融出版社博士后工作站,师从魏革军研究员、教授。2008年9月—2010年07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师从范恒山教授、唐任伍教授。1999年9月—2002年07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获工商管理硕士;期间,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进修金融学课程。师从钱小安研究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双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分别为姚嘉秋老师、宋常老师。工作经历2015年04月底—2015年07月底,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做工作访问学者,从事金融研究工作。2011年11月—2014年03月,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中国金融出版社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07月—至今,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处、金融研究处、金融稳定处先后担任经济师和高级经济师(2005)。2006年07月—至今,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政治经济学专业(金融转型与发展方向)硕士生导师。1989年07月—1999年08月,中国人民银行会昌县支行会计发行国库股、计划研究股和办公室工作先后担任经济员、助理经济师和经济师。主要贡献1995年7月以来,先后撰写和发表了100余篇期刊论文和国家级报纸经济金融政策评论,其中大部分被国研网和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收入。期刊论文(一)重要期刊论文2人合著(第二作者):“地方金融稳定发展组织模式的选择及其操作系统的构建——基于规则系统理论的扩展分析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3期。3人合著(第一作者):“省联社模式改革研究:次优的丧失与更优的选择——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扩展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3期。独著:“财政-货币-金融一体化研究:公共资源合作的扩展框架”,《管理世界》2017年第1期。2人合著(第二作者):“数字货币的历史逻辑与国家货币发行权的掌控——基于央行货币发行职能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1期。独著:“构建多层次跨界合作治理的绿色金融体系——基于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的扩展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2期,被2016年第19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转载。独著:“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综合改革研究——基于地方财政一金融系统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1期。2人合著(第一作者):“碳减排与金融稳定:基于银行信贷视角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9期。独著:“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功能的异化与综合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人合著(第一作者):“房地产调控的地方政府功用及其纠错机制”,《改革》2012年第4期。独著:“低碳经济的市场推动者: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政策困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独著:“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演进与重构:信任理论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6期。独著:“我国征信管理:‘划桨’走向‘掌舵’,抑或两者兼之?——兼议《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2期。独著:“论我国再贷款制度的变迁与其金融稳定功能的拓展”,《武汉金融》2009年第8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独著:“从小额就业贷款看弱势金融的改进”,《金融研究》2007年第11B期。(二)主要期刊论文2人合著(第一作者):“中小农金机构转型风险与对策”,《中国金融》2018年第18期。3人合著(第一作者):“构建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体系的宏观演进及其障碍与出路——基于金融整体改革-协调配套推进论”,《武汉金融》2018年第6期。”3人合著(第三作者):“地方引导基金的风险防控”,《中国金融》2018年第5期。2人合著(第二作者):“存款保险标识的社会功能及其管理”,《金融博览》2017年第11期。独著:“构建系统重要性国家金融评估体系”,《中国金融》2017年第16期。2人合著(第一作者):“当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金融》2017年第05期,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21期“论点摘编”摘要转载。独著:“构建可持续经济发展指数“,《中国金融》2015年第20期。2人合著(第一作者):“防范股市危机的逻辑“,《中国金融》2017年第05期。独著:“区域金融规划与智库”,《中国金融》2015年第11期。独著:“社会融资规模的引入与货币政策协作型管理的实现框架”,《征信》2015年第1期。独著:“信贷信用评级的准公共物品地方运行机制研究——以江西第三方外部企业信用评级试点为例”,《征信》2009年第1期。独著:“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与创新——基于金融功能与制度结构相统一的扩展视角”,《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独著:“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小额农贷江西婺源模式分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2人合著(第二作者):“灾后社区重建与投资社会资本,《中国民政》2009年第4期。独著:“央行与银监会之间信贷政策的分工与协作:规则理论的视角”,《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独著:“试论当前金融二元结构下央行宏观调控机制的改进”,《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独著:“‘花钱买机制’:前期的差距与后续的改进——以江西省联社模式为例”,《海南金融》2008年第6期。独著:“农行股改解决‘两结合’的难点与落实路径”,《南方金融》2008年第6期。独著:“省联社模式:让农信社改革买来‘旧体制’”,《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2人合著(第一作者):“解决超额存款准备金强制执行的法律问题”,《金融会计》2007年第4期。独著:“司法公正与金融稳定:解决超额存款准备金强制执行法律问题的制衡点”,《中国金融》2007年第1期。独著:“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选择”,《金融与经济》2004年第3期。独著:“央行调控之困”,《中国改革》2004年第9期。财经报纸独著:“建立重点库货币发行安全运行报告机制的建议”,《金融时报》理论版2020年4月27日。独著:“完善科创板信息披露保障机制”,《金融时报》理论版2019年9月2日独著:“问题机构处置的原则”,《金融时报》理论版2019年7月1日2人合著(第二作者):“限制“离农脱小”在于体制创新”,《金融时报》理论版2019年06月03日。2人合著(第二作者):“建立区域金融稳定发展案例库的探索”,《金融时报》理论版2018年12月10日。2人合著(第一作者):“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金融时报》理论版2018年06月25日。2人合著(第一作者):“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金融时报》理论版2017年05月15日。5人合著(第四作者):“破解保险资金‘落地难’、‘落地贵’问题研究”,《金融时报》理论版2017年02月20日。独著:“数字货币应谋求国家利益与国际信任的统一”,《上海证券报》评论专栏版2016年07月28日。独著:地方与全国金融发展规划焉能互不衔接“,《上海证券报》评论专栏版2015年06月17日。独著:“靠什么避免“征求意见”走过场”,《上海证券报》评论版2014年6月5日。独著:“着力提高基层央行现场评估质量”,《金融时报》理论周刊2014年02月24日。独著:“存款保证金制度设计先要化解的两大难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2013年12月19日。独著:“实施快一年的农业保险条例遭遇了什么”,《上海证券报》评论版2013年12月26日。独著:“尽快出台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经济参考报》理论版2012年11月07日。独著:“我们依然需要相对独立的综合改革机构”,《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2年03月09日。独著:“战略性新兴产业何以竟然‘过剩’”,《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2年02月29日。独著:“基层央行金融业风险监测的困难与建议”,《金融时报》理论周刊2012年01月16日。独著:“弹指一挥40年”,《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1年01月24日。独著:“国际公正信用评级市场从对等开始”,《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1年10月29日。独著:“约束地方政府债务仍有两个体制性‘软肋’”,《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2年09月26日。独著:“战略新兴产业信贷风险的破解之道”,《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2年03月27日。独著:“地方‘一把手’审计还需多管齐下”,《上海证券报》“上证论坛”栏目2011年07月05日。独著:“楼市调控地方总负责制还缺了什么”,《上海证券报》“上证论坛”栏目2011年05月03日。独著:“不宜再将‘财政专户’写入《预算法》”,《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1年03月29日。独著:“宏观金融管理架构如何适应新环境”,《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1年03月15日。被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信息参考》全文转载。独著:“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遭遇三大尴尬”,《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10年09月01日。独著:“为了追求监管协调高效、独立与统一”,《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08年08月26日。被《新京报》2008年08月27日摘要转载。独著:“宏观权限回归还是微观权限缺位?”,《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08年08月22日。独著:“目标:提升服务‘三农’核心竞争力——农行股改具体模式选择再议”,《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08年05月28日。独著:“金融二元结构下央行调控高难度”,《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08年03月28日。独著:“大金融监管:适当交叉重叠”,《上海证券报》专栏观点版2008年02月14日。独著:“农行股改:‘两结合’难点如何破解”,《中国经济时报》理论版2007年02月17日。独著:“质疑‘严格执法=涨价’”,《中国经济时报》理论版2007年06月22日。独著:“省级联社亟待管理创新”,《中国经济时报》理论版2006年10月25日。独著:“央行再贷款制度与功能拓展”,《金融时报》理论周刊2006年06月19日。被人大复印资料《财政金融报刊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独著:“监管分离后,省会中支何去何从?”,《经济日报》“前沿论坛”版2004年2月02日,被《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独著:评新“人民银行法”,《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2月20日。独著:“新‘人行法’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参考报》理论周刊2004年01月21日。学术专著译著《:金融危机历史批判:政客、监管者为何纵容金融巨头?》(哈姆·基达-利维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年12月。独著:《银行软实力评估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6月。独著:《中美金融关系研究》(博士论文),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07月。散文随笔独著:“德国央行印象”,《金融博览》2017年第1期。独著:“金融街的信仰”,《金融博览》2015年第10期。独著:“位置、观点与思想市场’”,《中国金融》“随笔”栏目2014年第16期。独著:“汉仙岩情思“,《金融时报》文化周刊2014年06月13日。独著:“滋养想象力”,《金融时报》文化周刊2012年07月13日。独著:“会昌老区县城的‘金融街’”,《中国金融》“我和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栏目2009年第18期。独著:“‘无限的生存’与‘有度的发展’”,载于《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生活与哲学文选(第3辑)》,安徽人民出社2007年12月。独著:“人生·时间·方向”,《中国矿业大学校报》2002年5月20日。获奖记录独著:“地方法人银行软实力评估研究”,获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2014年金融教育优秀研究成果论文类二等奖”。鉴于毕业之后科研成果突出,于2017年9月,被北京师范大学授予第十一批荣誉校友称号。独著:“银行信贷与科技创新对接机制的比较与选择:江西案例——基于公共政策工具的扩展分析框架”,获江西省科技金融研究会“2018年度学术征文”二等奖。

105评论

偏执故人

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投资学,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还有国际金融这些考试都会涉及到

92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