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800
没有你我不会哭
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考到一个好的成绩,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常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常考知识点:劳动力需求
一、短期劳动力需求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
在经济学中,新增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出被称为劳动力的边际实物产出(MPL),简称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量是理解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核心概念。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一种生产要素逐渐越来越多地增加到数量固定的另外一种生产要素上去,那么不断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出量最终会下降,甚至会变为零。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只要其他生产要素(通常指资本)的数量不变,随着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追求的劳动力为总产量所带来的增加量即他们的边际产出量会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然后达到零甚至为负的规律。
(二)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1、劳动力边际收益(MRPL)反映的是每增加一个工人所增加的收益。与MPL的联系是: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的价值量。
2、在短期中,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收益曲线就是它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由于实物生产率的边际收益递减必定造成收入生产率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它的形状也同样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只要条件在MRPL>W时必然会增雇工人,一直增雇到最后雇用的一个工人的MRPL=W时为止。这显示了两个重要情况:
第一,在短期中,企业的劳动力边际曲线就是它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第二,工资率与企业愿意雇用的人数,即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因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应是下倾的,即斜率为负。
二、长期劳动力需求
分析短期劳动力需求行为时,一般假定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且资本量不随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但生产要发展,企业不可能永远不增加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
工资率变动在长期中能够比短期中对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更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1)所谓规模效应,又称产出效应,它是指工资率变动首先直接作用于生产规模或产出规模,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劳动力需求量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
原理:工资率上升 —→ 成本上升 —→ 缩减生产规模 —→ 劳动力需求下降
(2)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相对投入比例而对劳动力需求量产生影响的作用过程及其结果。工资率上升时,企业势必会更多地依赖资本来进行生产,而更少地使用劳动力,向“资本密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
原理:工资率上升 —→ 增加资本需求,减少劳动力需求
工资率下降 —→ 增加劳动力需求,减少资本需求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方向是相同的,即在长期内,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增加。所以,工资率变动对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是两种效应所引起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走向,只能是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
三、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η)是指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公式为:
η=劳动力需求变动%工资率变动%=(△LL)(△WW)
η的值为负数,但经济学通常重视的是弹性的绝对值。
(1)|η|>1时,富有弹性。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会超过工资率上升的速度,工资总量就会下降。反之,工资率下降,工资总量将上升。
(2)|η|<1时,缺乏弹性。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缺乏弹性,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速度会慢于工资率上升的速度,工资总量就会上升,反之,工资率下降,工资总量将下降。
(3)|η|=1时,单位弹性。
(二)派生需求定理 希克斯——马歇尔
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因素:
①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指产品价格变动1%所引起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产品需求弹性越大,生产此种产品的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也越大。
②要素替代的难易度。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力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高。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也越大。
④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总成本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是指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化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如是正值,即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促进了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增加,说明两者是总替代关系;如是负值,说明是总互补关系。
你是感觉
为了做好考前的备考工作,考生应当专心备考,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知识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一)发展水平
1.发展水平: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
2.序列中第一项的指标值称为最初水平,最末项的指标值称为最末水平,处于二者之间的各期指标值则称为中间水平。
3.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报考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
(1)基期水平:作为对比的基础时期的水平;
(2)报告期水平:则是所要反映与研究的那一时期的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1.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1)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
(2)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计算。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资料逐日排列且每天登记,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另一种: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
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是派生数列,相对数或平均数通常是由两个绝对数对比形成的。
(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1.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根据基期的不同: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逐期增长:△i=yi-yi-1
累计增长:△i=yi-y0
两者关系:△i=yi-y0=Σ(yi-yi-1)
2.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
公式: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的合计逐期增长量的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序列项数-1
忘了只能原地奔跑的忧伤
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通常被认为是相对较难的科目。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行为和发展趋势,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律。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
考生需要理解宏观经济模型,如凯恩斯总量需求与总量供给模型,以及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考试可能要求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周期的起伏、经济增长的因素等。
2.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交互作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与竞争、价格决策、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
考生需要了解供求模型、边际分析、成本理论、市场失灵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考试可能要求分析市场均衡、垄断行为、外部性的影响等微观经济学的实际问题。
通过中级经济师考试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1.政府部门:
可以在国家、地方或地方政府的经济规划、政策制定、经济管理和监管部门工作。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等工作。
2.金融机构:
可以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经济研究、投资分析、风险评估、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评估市场趋势、制定投资策略、进行经济风险管理等任务。
3.研究机构:
可以在经济研究机构、智库或大学研究中心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参与研究项目、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政策分析和建议等。
4.咨询公司:
可以在经济咨询公司或管理咨询公司工作,为企业、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经济咨询和策略建议。参与市场调研、竞争分析、财务规划等项目。
5.企业部门:
许多公司雇佣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以帮助他们进行市场研究、竞争分析、战略规划、成本控制等工作。可以在企业的市场部门、战略规划部门或财务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