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356

首页> 经济师> 经济师基础原则总结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装大牌有人拍照记得插袋

已采纳

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中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选:  1、国有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对经济发展具有控制力。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多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2个阶段  ①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②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一个特定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含义:  ①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②说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  10、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  ①全民所有制  ②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的经济制度:2个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3点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公有资产包括全民(国有经济)、集体]  13、a按劳分配:(5个)  ①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领域中的实现  ②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  ③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关系  ④植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公有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各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  b按劳分配的优点:  ①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14、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5个①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成熟的市场主体)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5个条件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161评论

原来无爱真的可以一身轻

距离考试已经没有多长的时间,为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做好备考复习,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考点:劳动的供给原则”,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考点:劳动的供给原则

劳动的供给原则如下:

1.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闲暇对于消费者都具有效用和边际效用。

2.劳动的效用与边际效用

(1)劳动的效用:劳动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收入,劳动的效用实际上是收入的效用。

(2)劳动的边际效用: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效用;劳动的边际效用=劳动的边际收入×收入的边际效用。

3.闲暇可以带来直接效用也可以带来间接效用

假设闲暇的效用是直接的,则闲暇的边际效用就是增加一单位闲暇时间所增加的效用。

4.劳动的供给原则

消费者的要素供给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其条件:劳动的边际效用=闲暇的边际效用。

170评论

拉钩为何要上吊

中级经济师考试民航知识点:经营决策与计划的基本原则

经营决策与计划的基本原则是指决策者和计划者在决策和计划工作中必须确立的基本指导思想。

决策者应当确立的基本指导思想有:

(1)树立实事求是观点。(2)树立平衡观点。(3)树立全局观点。(4)树立效益观点。(5)树立市场导向观点。(6)树立竞争观点。(7)树立群众观点。

经营决策与计划的基础工作

经营决策与计划的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在进行决策和计划管理时,必须具有的业务基础和基本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定额管理和信息管理。

(一)定额管理

1.定额的定义

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在人力、财力、物力的利用或消耗方面应该达到或遵守的标准。

2.定额的种类

(1)劳动定额:对劳动组织所确定的劳动者数量要求,或对劳动者本人应完成一定的生产、工作任务,所规定的时间、数量标准。如人员定额、工时定额、产量定额、飞行定额等。

(2)物资定额: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或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对企业物资的消耗和储备所规定的数量限额。如物资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

(3)设备定额:为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对设备在使用、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规定的时间和数量标准。如设备产量定额、设备完好率、飞机利用率等。

(4)技术工作定额:对企业技术工作的重要成果——工艺文件的完整性、齐备性、正确性以及贯彻执行情况的考核标准。如工艺文件完整率、齐全率、准确率定额、贯彻率定额。

(5)生产定额:为合理、科学地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在期限和数量方面规定的标准数据。如航班飞行时间、过站经停时间等。

(6)质量工作定额:为确保生产和服务质量而制定的有关考核标准,如产品合格率、旅客投诉率、等级事故率、事故征候率等。

(7)流动资产定额:指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为使企业持续经营所规定的合理的流动资产需要量。如运营资金定额、应收账款定额、存货定额等。

(8)期间费用定额:对与某一会计期间相联系,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所制定的定额,如管理费用定额、财务费用定额、销售费用定额等。

3.定额管理工作

定额管理是对各类定额所进行的制定、贯彻执行、修订完善和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1)科学制定定额,即定额要全面、水平要合理;(2)组织执行定额;(3)及时修订定额。

(二)信息管理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对人们有用,并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数据。信息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是企业正确制定经营战略和决策的前提,是控制与调节生产经营过程的手段。

2.信息的种类

(1)从信息的来源分,包括:①企业内部信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人流、物流以及各项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方面的信息。②企业外部信息:从企业外部取得,反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有关外部环境的信息。

(2)从信息的稳定性分,包括:①固定信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可重复使用的信息,如外部信息中的国家方针政策、技术标准;内部信息中的企业方针、目标,规章制度和定额等。②流动信息:随着时间推移和企业经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信息。如外部信息中的供求信息、科技动态、金融动态等;内部信息中的企业资金、产量、质量、销售等。

3.信息的载体

一般来说信息的载体是文字或语言,但对企业管理来说,信息必须形成一定的格式,以文字或数字形式记录下来。具体形式有:

(1)原始记录,是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作的最初的文字或数字记载,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如旅客客票乘机联、飞机加油单等。

(2)统计报表,是按照预先的统一规定,通过对分散的原始记录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而形成的一系列表格。如运输生产统计、飞机利用统计等。

(3)档案,是对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具有查询和重复使用作用的,分类保存的各种文件、资料。如人事档案、设备档案、政策法规档案等。

(4)各种专题报告和情报资料。

4.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所进行的收集、处理、传递、储存和反馈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信息管理应该做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传递规范与快速;信息内容系统与准确;信息处理自动化。

53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