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0670
我的男人你不许碰我的女人你不许摸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概述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的成本。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2、在财政支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3、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对市场调节所形成的初次分配结果,以实现企业、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做到机会均等。通过有效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4、.效益原则:财政支出效益原则,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的,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这个原则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含义: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社会均衡,这是指通过财政支出是社会资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配置达到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应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从微观上看,要进行成本-效应分析。5、.稳定与发展原则: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反之则减少财政支出。6、财政支出分类: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社会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分类中,按政府职能分类是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7、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8、过去我国财政支出按政府职能分类,主要分为5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并从2007年开始按照新的分类体系编制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我国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9、按照政府功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1)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2)为全面地、多角度地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3)便于进行国际比较。10、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我国按照政府部门即政府组织机构分类,财政支出分为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支出。11、.按支出经济分类:就是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进行的一种分类。按照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也是我国2006年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12个“类”级科目,如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1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意义:(1)可以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的反映;(2)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13、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按财政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等价补偿,或者说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发生了交换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14、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换言之,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种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15、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重要意义:(1)这种分类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2)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有差别的。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16、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是一个财政年度,政府他哦没看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反映做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强弱。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17、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通常按当年价格计算;有时也按照不变价格进行计算)。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18、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此外,还可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19、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根据各国财政支出的实践,财政支出从长期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西方关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观点: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小情兽feel
本文“2017年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考试真题及答案”,跟着经济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年)公共选择学派认为,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更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忽视税收负担也可能同时增加,这种现象称为( )。 A.财政幻觉 B.预算幻觉 C.超额负担 D.超额支出 【答寨】A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即他们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 2.(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是指( )。 A.预计财政支出能够实现的目标 B.完成财政支出的进度 C.在预算年度终了财政结余的资金规模 D完成财政支出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支出绩效的概念。财政支出绩效是指完成财政支出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3.(2013年)从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的实践看,自20世纪初以来,各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普遍趋势是( )。 A.呈现波动变化,但总趋势还是不断缩小 B.呈现周期性变化,但总趋势是不断扩大 C.有的年份扩大,有的年份缩小,但总趋势是保持稳定 D.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是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水平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理论上讲,财政支出规模可大可小。但根据各国财政支出的实践看,自20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是一个普遍趋势。 4.(2013年)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转移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高 B.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 C.财政支出的再分配功能较弱 D.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中国财政制度饱受诟病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干扰了市场的运行,而政府应当承担的再分配功能则相应地受到了挤压。体现在: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二、多项选择题 1.(2015年)下列经济理论中,属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的有( )。 A.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B.非均衡增长理论 C.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D.内生增长理论 E.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解释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有:(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3)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5)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2.(2014年)德国社会政策学派代表人瓦格纳提出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认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有( )。 A.工业化引起的市场扩张,使市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增加,进而产生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 B.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财政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C.为了纠正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参与资源配置 D.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增长率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E.财政支出水平随着税收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认为,财政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首先,工业化所引起的市场的 扩张,使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更加复杂,由此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其次,为了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需要,这将引起财政支出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项目的增长率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也要求增加财政支出。选项B是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的内容。选项E是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的内容。 3.(2014年)按照交易的经济性质不同,财政支出可分为( )。 A.环境保护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E.公共服务支出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支出的分类。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将财政支出区分为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4.(2013年)确定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有( )。 A.平衡性原则 B.相关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重要性原则 E.经济性原则 【答案】BCDE 【解析】本题考查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小情绪小脾气
中级经济师考《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两门科目。其中,《经济基础知识》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70道,每题1分;多选题35道,每题2分。《专业知识和实务》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其中单选题60道,每题1分;多选题20道,每题2分;案例分析题20道,每题2分。考试于11月12、13日举行,考试形式为电子化考试,应试人员须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相应级别资格证书。《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的部分章节目录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二、市场供给;三、均衡价格;四、弹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二、预算约束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一、市场结构的类型;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一、市场失灵的含义;二、市场失灵的原因;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三、消费、储蓄和投资四、总需求和总供给;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三、经济发展;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一、价格总水平;二、就业与失业;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二、国际贸易政策。中级经济师合格标准中级经济师每个科目总分为140分,要求考生达到60%及60%以上的分数视为合格,即每个科目需要达到84分及84分以上。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开考,想要快速提高分数?还身处迷茫中的你,可直接点击下方图片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前30天核心考点冲刺营”,助你成功上岸!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