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国际贸易演变

难过与否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659

首页> 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国际贸易演变

5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再傻再笨只要是我媳妇

已采纳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西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

与此相适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早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

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认为:“一动不动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的资本却会不断增值”所以,对货币不应过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保护贸易政策在西欧得到普遍推行。

对加速这一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二)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

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

而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法规与措施,限制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鼓励本国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受外国商品与服务的竞争。

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全球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已达50%,因此,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以销售其工业产品。

而各国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实现,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贸易政策。

于是出现了以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贸易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奠定了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是以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为依据的,主张从绝对利益出发。

把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每个国家只发展那些具有绝对优势条件的工业,并用这些优势工业的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工业。

但这种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后,也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外市场的需要,因此,继亚当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比较利益说”。

他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上的优势地位不同,不利程度也不同,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利程度较小的商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种交易对各方都有利。

在同一历史时期,当产业革命在英、法等国深入发展时,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经济并不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国家的工业资产阶级则需求 *** 保护其幼稚工业,实行贸易保护,减少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

于是形成了与贸易学说相对立的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保护贸易学说。

美国第一项财长汉密尔顿主张保护贸易的依据是:新的工业在早期的发展中效率不高,不能和经验丰富的外国生产商进行竞争,而需要用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知道效率提高到可以在免税基础上与外国同类商品进行竞争的水平。

因此,当时的贸易理论不适用于美国,因为英美两国经济情况不同,不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美国如实行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其经济。

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主张对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的产业革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以后的贸易政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无力和外国竞争的时候,如果实行贸易政策,则该国必然会因工业被挤跨而导致灭亡,一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确定自己的外贸政策,而不应固定不变。

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在于现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将来能创造多少财富,而能创造财富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市场矛盾的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不仅要求垄断国内市场,也要求垄断国外市场,因此,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干预对外贸易,不同程度地提高关税、实行外汇限制、进口数量限制、鼓励出口,即实行以保护垄断资本利益为目的的外贸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即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也保护国内高度发展的工业或夕阳工业。

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保护的措施多样化,既有关税措施,也有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

(四)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

首先是美国为打入西欧和日本市场提出了“贸易化”,接着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开始搞“贸易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普遍地降低关税、减少进口数量限制、放松外汇管制。

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危机严重,市场问题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又重新抬头。

主要表现为:1对工业产品保护程度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程度提高;2非关税壁垒在新增保护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

协调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曾长期主张无条件的贸易。

然而当进口迅速增长,美国公司第一次在国内面临激烈的外国竞争时,尤其是进入20实际8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地位迅速衰落,美国 *** 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贸易政策和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1980-1988间,美国占世界进口份额从13%迅速增长到16%,而出口则在11%左右徘徊,结果导致美国经常项目从1980年的20亿美元顺差变为1988年的1200亿美元逆差,同期,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

于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保护要求暴发,于是新的贸易理论——协调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协调贸易理论认为: *** 国内寻求的是本国国民福利,而不是世界或外国消费者、生产者福利的最大化。

*** 的干预能帮助国内企业获得可能会被外国企业抢占的利润。

如果 *** 政策有利于国内企业贷款以增加生产设施,外国企业的扩张就会受到阻碍,结果便是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增加。

同时,由于 *** 干预往往是基于对国内企业和 *** 的相对不公平竞争行为而实行的,因此这种干预也将迫使外国 *** 开放受保护的市场,进而实现贸易的目标。

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外贸政策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保护措施是针对某些进口商实施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之间可以是互不关联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确定的特点,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保护措施。

而保护贸易措施本身已制度化即随着 *** 管理贸易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充实和调整。

并且这些措施彼此相互配合,具有综合性、系列化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贸易体系。

(2)管理贸易的法律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法律发展成为以对外贸易法规为中心,与其他方面的国内法规相配合的统一整体。

管理外贸法律的整体化主要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并且有一定的弹性,如西方国家用法律条款规定处理不同国家、地区和多边贸易关系的准则以及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控制、外汇管理、对外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多项内容。

(3)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投资的化。

无论是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还是美洲的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为协调贸易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增强。

贸易化和开放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地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议、协定,并以这些协议、协定为核心、协调本国贸易政策,以便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化,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31评论

善言

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

44评论

别给我装屌丝爱要不要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

1、国贸起源: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资本主义方式准备时期,实行的是保护政是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贸易保护政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了两种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4、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5、二战后,出现了两中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带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7、当前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扩展资料:

国际贸易的方式变革:

无纸贸易(简称EDI),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传统的纸面单据进行贸易活动,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的目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EDI,可以大量减少甚至消除在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文件和单据,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简化工作程序;

这不仅能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可及时得到大量的商业信息,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可提供更有利于企业的贸易机会和条件。

无纸贸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报关都采用EDI;日本结合EDI的应用开发了“战略信息系统(SIS)”;韩国也建立了EDI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KT―NET);

中国政府已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委员会”,负责推动EDI的应用工作;联合国也提出了应用EDI的贸易服务促进项目――ET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正在制定有关EDI应用的国际法,为EDI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创造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114评论

加冰而破思念成冰

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国际贸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供奴隶主消费的奢侈品。在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有所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

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扩展资料:

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际贸易

29评论

情绪不好我会哭

是对外贸易政策演变资本主义方式准备时期,实行的是保护政是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贸易保护政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了两种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出现了两中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带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113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