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18479
良心被狗食
1.( )是建立在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持续互动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单方向推进过程。
A.行政管理联系 B.单向联系
C.双向联系 D.一体化联系
2.人力资源战略属于( )战略。
A.组织 B.公司 C.竞争 D.职能
3.企业是否愿意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主要取决于( )。
A.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 B.员工的职业兴趣
C.员工技能的性质 D.员工薪酬的水平
4.描述一个组织存在的理由、目的和意义的是组织的( )。
A.使命 B.愿景 C.价值观 D.长期目标
5.某互联网公司的公司简介中有如下三个表述:“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正直、进取、合作、创新”,它们分别是这家公司的( )。
A.愿景、使命、价值观 B.使命、愿景、价值观
C.使命、价值观、愿景 D.价值观、愿景、使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一体化联系是建立在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持续互动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单方向推进过程。
2、【答案】D。解析:人力资源战略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就是职能战略的一种。
3、【答案】C。解析:组织是否愿意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管理层的价值观;对待风险的态度;员工技能的性质;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可能性。
4、【答案】A。解析:使命描述了一个组织存在的理由、目的和意义。选项B,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描述;选项C,价值观则是在履行使命以及达成愿景过程中坚持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
5、【答案】A。解析:我国著名的互联网服务公司腾讯公司对自己的愿景描述就是“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使命陈述是“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而价值观则是“正直、进取、合作、创新”。
不恩量自难忘
“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考点考题:激励及其类型”一文由经济师考试栏目整理发布,一起来看看吧! 1、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注意】区分需要、动机、激励三个概念。 2、激励的类型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2)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 (3)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2015年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实务》重点考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 (1)生理需要,指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性等身体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例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安全(例如不解雇的承诺,或是舒适的退休计划)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例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例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关系的需要属于(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答案:c 【注意】:对五个需要的理解、识别。 【例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需要层次中,主要靠内在因素来满足的需要层次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需要 d.尊重需要 答案:d
刺骨寒风不及你冷言冷语
【真题】当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时,调整速度慢且对员工伤害程度较低的人力需求平衡方法是( )。
A.裁员
B.减薪
C.工作轮换
D.自然减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源规划的综合平衡。本题选D,选项AB属于速度快、员工受伤害程度高的方法,选项C属于速度快、员工受伤害程度中等的方法。参见教材P68.
【知识点扩展】
人力资源规划的综合平衡
有了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后,进人运用和实施阶段。在具体运用与实施阶段需要平衡三方面的关系:
(一)人力供给与人力需求的平衡
由于人力资源供需的刚性,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不外乎三种类型,即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过剩和两者兼而有之的结构性不平衡。
1.供给小于需求
人力资源的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张和新的经营领域开拓时期,需要增加新的人员。这一阶段常常是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机。另外,企业在原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领域中也可能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如人员的大量流失,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表明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出现了重大问题。这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平衡供需:
(1)从外部雇用人员,包括返聘退休人员,这是最为直接的方法。这时一般根据组织的情况,如果人员需求是长期的,就要雇用全职人员;如果需求是短期增加的,可以雇用兼职的或临时人员。
(2)提高现有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现有工作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如改进生产技术、进行技能培训、调整工作方式等。
(3)延长工作时间,让员工加班加点。
(4)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员工的流失,同时进行内部调配,增加内部的流动来提高某些职位的供给。
(5)将组织的某些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等于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2.供给大于需求
绝对的人力资源过剩状况主要发生在企业经营姜缩时期,这时过剩人员的处置成为影响企业能否渡过萧条期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的应对措施有:
(1)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开拓新的增长点,从而增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永久性的裁员或者辞退员工。裁员或辞退虽然能够比较快速地解决组织问题,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敌对,可能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为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支持。
(3)提前退休。即给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提供优惠政策,让他们提前离开组织。目前这种方法是一种较易为各方面所接受的妥协方案。
(4)冻结招聘,就是停止从外部招聘人员,通过自然减员来减少供给。
(5)缩短工作时间,工作分享或降低员工的工资,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减少供给。
(6)对富余员工实行培训,这相当于进行人员储备,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3.结构性失衡
组织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完全平衡一般是很难发生的,即使在供需总量上得到了平衡,往往也会在层次和结构上出现不平衡,所以结构性失衡是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企业本身而言平衡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
(1)进行内部人员的重新配置,包括晋升、调动、降职等,来弥补那些空缺的职位。
(2)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使内部员工能够从事空缺职位的工作。
(3)进行人员置换,释放那些组织不需要的人员,补充组织需要的人员,从而调整人员的结构。
上述的人力资源供需平衡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对组织、对员工具有不同的效果,表对这些效果进行了比较。
(二)专项人力资源规划的平衡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如补充计划、培训计划、使用计划、晋升计划、薪资计划等,这些专项人力资源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如通过人员培训计划,受训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得到提高后,必须与人员使用计划衔接,将他们安置到适当的岗位;人员被晋升或调整使用后,因其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与以前不一样,必须配合相应的薪资调整。只有这样,企业人员才能保持积极性,各专项人力资源计划才能得以实现。
(三)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平衡
企业强调组织的功能和组织的效率,员工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两者间常常存在差异。解决这对矛盾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各项人力资源计划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和措施。通过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平衡,使得企业在员工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员工的各类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