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历史

玻璃孩子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6113

首页> 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历史

7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本开心

已采纳

张瑞敏  --第一个在世界赢得尊敬的中国企业家--  1949年出生,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1984年临危授命,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企业扭亏为赢,年均增速高达。张瑞敏因而荣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1999年,张瑞敏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现任海尔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海尔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将海尔带入了世界500强的殿堂。  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 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为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98年以来,先后应邀登上哈佛大学、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讲坛。1997年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1999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具声望的企业家”第26名;2002年9月6日,荣获国际联合劝募协会设立的“全球杰出 企业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2003年2月14日,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成为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12月26日,在青岛举行的“20年·1000亿·世界的海尔”研讨会上,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这个题目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海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年就是海尔所走过的路,1000亿是海尔现在达到的水平,世界的海尔是海尔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世界的海尔”,让海尔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张瑞敏说,总结过去,不是欣赏和留恋过去,因为“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经验:处理好三个关系    “20年是历史上的一瞬间,但是就中国特别是中国家电业来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家电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企业而言,20年来也是有着很大变化。”海尔没有成为明日黄花,张瑞敏认为,主要经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所谓的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做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    张瑞敏说,对企业而言,处理这个关系说并不困难但做非常困难。因为无形的价值观要找准了非常难,要从表面现象中抓到本质,这是最难的。但最难的地方还不在这儿,在于找对了价值观且产生了很好的成果之后,就必须突破自我再找到新的价值观,这是最难最难的。所以中国有很多家电企业有时也能做到增长得非常快发展得非常好,但过几年就不行了,因为它停留在曾经带来成功的价值观上而没有找到新的价值观。    海尔从创业初期就开始抓质量管理,当时海尔提出一个价值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现在看来这已没什么意义,但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价值观,因为当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来购买,何必还要把质量做到极致呢,所以就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但海尔当时想到了,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砸冰箱就是为了支持这个价值观,结果到1988年海尔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金牌。到了1989年,很多企业产品不好卖,因为当时供求已达到平衡。海尔又提升了质量观: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伸到服务。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在后来的多元化过程中,这个服务平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其他企业也感到应该重视服务时,海尔又开始了新的服务观:为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提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等。企业的理念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并且总要超前几步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二个关系:重点突破和闭环优化的关系。如果说第一种关系提出了企业的准确发展方向和价值观的话,那么怎样来做到就是一个大问题。怎样把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海尔提出重点突破闭环优化。”    张瑞敏说,所谓重点突破,就是推进一项工作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拉动全局发展的突破点,这个点可以使整体的水平提高。而这个点提高了还不行,还需要整体的提高,这就要靠闭环优化。    没有重点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另外找到重点有了突破之后如果没有闭环优化,只能孤军深入或虎头蛇尾,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闭环优化。    举个例子,在海尔发展过程中,当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以后,如何来做呢?就是要找到重点,非常简单就是在最后下线这道工序卡住,只要是不符合要求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就不能下线,这一卡不要紧,全线都停了,有了这个重点之后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反映出来了,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人员的素质问题,工艺的问题等等所有问题,于是就在整个系统中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    在国际化方面也是这样,海尔提出的理念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而在操作过程中逐步递进。比如把“走出去”的战略分为三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走出去”仅仅是把产品出口到海外去;但是“走进去”则应成为在当地认可的产品,要进入到当地连锁,在当地设计,为当地用户服务;“走上去”则是成为当地的名牌。所以在做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重点突破,“走出去”是靠列成一列纵队而不是排成一列横队,在美国靠小冰箱突破,然后洗衣机、空调跟进,最后整体推进;“走进去”突破则是在美国建厂,美国建厂成功了,则在发达国家建厂就不成问题。所以总归有一个重点,靠其突破拉动。    “第三个关系:百米冲刺和跑马拉松的关系。如果说第一个关系无为和有为的关系是确定了企业做正确的事,又去正确地做事即找到了可以达到目标的路径,那么怎样正确及时地把事做到?作为企业就像是跑马拉松,如果按很慢的速度和国际化先进企业的差距就永远不可能缩小,但如果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又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这是一个速度和耐力的矛盾。”    张瑞敏说,海尔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样来界定,每年对海尔来讲都是一个马拉松,每天都是一个百米冲刺。比如在第一年创业时的目标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消化先进技术,当年达到9000台的产品,并把这个目标分解到每一天,于是有了“日清”工作法,凭着这种精神海尔很快地消化了国外先进技术。到现在为止还在推行“日清”工作法,这是海尔的特色,也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今年以来,海尔提出的马拉松是大客户、大定单、高增长,到年底海尔实现了这一目标,但这个过程中,海尔是分解到了每一天每个人每个店,都争取做到同行的第一。  感悟:发展是硬道理  回顾20年创业历程,张瑞敏感悟良多。他真诚地认为,如果海尔不是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个大潮,这个有利的时机,就不可能有海尔的存在;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可能会有海尔,但肯定没有今天的海尔。因为没有这些支持,海尔可能会失去很多时机;如果没有员工和员工亲属的奉献、没有用户和股东的支持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海尔。因为可持续发展需要两个字:创新,而创新要靠员工用心来实现,还要靠用户对海尔的认可。    对于社会上对海尔的一些质疑甚至个别的恶意中伤,张瑞敏说:“我认为这是好事,这些质疑不管对错,对海尔都是一种提醒,我们会更好地思索这些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片赞扬声中企业不可能很好地生存。”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张瑞敏最大的感悟。他认为,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发展,就没有资本去参与国际竞争,如果没有这些发展就不可能对支持者做回报,如果没有这些发展就不可能对质疑者做出很好的回应,对质疑最好的回应就是发展。    张瑞敏说,总结过去,目的是为了把握现在,创造未来。20年已经成为过去,“将来海尔的奉献是用我们的手和我们的心奉献给我们民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级的名牌。”这是海尔的新目标。

38评论

只是你不懂我的难过

1、彭大翼

彭大翼(1552年-1643年),字云举,又字一鹤,南直隶通州吕四(现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港镇)人。

自幼即好读书,不到20岁便成为秀才。后屡试不中,时人称其“冠军诸生二十有余年,竟不得一登贤书”。明嘉靖年间任广西梧州通判,又任云南沾益州知州。

晚年辞归,闭门著述。焦竑称其“一鹤彭先生,琅琊之魁,垒标淮海之箐英。学富青箱,名高珠斗。”凌儒称“海门彭公,幼负颖质,博览自喜,上窥结绳,下穷掌故”。著有《山堂肆考》228卷、《一鹤斋稿》、《明时席珍》等。清乾隆时,《山堂肆考》收入《钦定四库全书》。

2、李磐硕

清代名士,吕四人。是李芸晖之子。光绪16年参加殿试,高中二甲18名进士,官拜外务部主事。后因父丧守孝,遂辞官。晚年协助晚清状元张謇,创办实业与教育。

3、陶桂林

著名建筑大师,吕四人。是中国最早掌握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建筑营造商。南京中山陵、上海国际饭店等著名建筑都是出自其手,曾被选为亚太建筑业联合会会长一职。

4、李芸晖

清代名士,吕四人。字草堂。学识过人,胸襟宽大,被晚清名人范当世誉为“有李白杜甫之胸襟”。晚年看破仕途,辞官归隐,在乡间创办书院,疏通河道,造福乡里。1900年病逝,被朝廷追封为“中宪大夫”。

5、崔桐(明代通州海门籍大臣)

崔桐一家世代为官,曾祖父崔璜是余东场的万户侯。祖父崔润做过湖广、郴州同知。父亲崔昆系翰林苑编修,成化二年(1466)任过浙江天台县丞。崔桐子崔有继恩荫入监,任钱塘知县。

崔家治家极严,崔桐天资聪颖,年轻时即以“奇童”闻名乡里。九岁,他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明正德十一年(1516),他参加乡试获第一名。次年(1517),殿试又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时年三十九岁。

52评论

iheadyou

1、彭大翼

彭大翼(1552年-1643年),字云举,又字一鹤,南直隶通州吕四(现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港镇)人。

自幼即好读书,不到20岁便成为秀才。后屡试不中,时人称其“冠军诸生二十有余年,竟不得一登贤书”。明嘉靖年间任广西梧州通判,又任云南沾益州知州。晚年辞归,闭门著述。焦竑称其“一鹤彭先生,琅琊之魁,垒标淮海之箐英。学富青箱,名高珠斗。”

凌儒称“海门彭公,幼负颖质,博览自喜,上窥结绳,下穷掌故”。著有《山堂肆考》228卷、《一鹤斋稿》、《明时席珍》等。清乾隆时,《山堂肆考》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彭大翼(1552年-1643年),字云举,又字一鹤,南直隶通州吕四(现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港镇)人。

2、陶桂林

陶桂林是一位白手起家从学徒到民国建筑业巨头的成功人士。1891年,他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吕四镇(今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港镇),乳名逢馥。与哈同、周湘云并称民国时期上海三大地产风云人物。他创建的陶馥记营造厂是近代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建筑企业。

3、王茂林

王茂林,男,汉族,1934年12月生,江苏省南通县吕四镇(今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港镇)人。

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参加工作,上海沪北会计专修班会计专业、北京煤炭干部学校采煤专业毕业,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共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委员,曾任山西省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4年9月被世界生产力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

4、卢今元

卢今元,男,1930年生,江苏启东吕四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方言学会会员,语言学副教授。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今南通大学)、南通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教师。

1974年援藏工作两年,任西藏民族学院和八一中学教师;1976年后任启东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吕四中学校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卢今元开始从事吕四方言、启东方言、南通方言的研究。1991年退休。

卢今元教授著有《吕四方言里的[m]韵》,《吕四方言记略》,《吕四方言两字组连续变调》,《启东方言志》,《南通方言音系基本词汇》等。

凝聚我国方言专家卢今元20多年研究成果的《吕四方言研究》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不但使吕四方言的研究走向系统化、理论化,而且填补我国吕四方言研究的空白。全书共万字。

5、李芸晖

李芸晖(1823年----1900年),清代名士,吕四人。字草堂。学识过人,胸襟宽大,被晚清名人范当世誉为“有李白杜甫之胸襟”。晚年看破仕途,辞官归隐,在乡间创办书院,疏通河道,造福乡里。1900年病逝,被朝廷追封为“中宪大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四港镇

96评论

只要没死就很好

蒋锡培 性别: 男国籍: 中国出生日期: 1963年4月学历: 硕士研究生专业:毕业院校:行业: 制造业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江苏远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高中毕业后,他当过钟表匠,办过仪表厂。1990年2月,27岁的蒋锡培筹资180万元(出资比例占总出资额的80%),带领28名青年好友,创办了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集团前身)。经过12年的发展,远东集团已成为拥有12亿元资产、年销售25亿元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涉及电线电缆、新材料、医药、投资、证券、管理咨询等领域。核心企业为无锡远东电缆厂。1992年,远东审时度势,毅然将私营企业改制为乡办集体企业,为企业赢得了当时极为可贵的发展环境。1995年,远东又及时将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使企业保持了活力。1997年,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实现市场扩张,远东与中国华能集团等四家大型国有企业合资组建了被称为双赢模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2001年,远东实施第四次改制,将公司彻底改造成规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在制度上保证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科技部十大杰出跨世纪科技人才、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成功的企业家多有相似的经历。今年42岁的江苏远东集团总裁蒋锡培,是当年高考落榜后走上创业之路的。 靠一条信息闯出了生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蒋锡培高考名落孙山,父母希望他复读,继续考大学。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年轻人对财富的渴望,让从小性格刚强好胜的蒋锡培早早踏入社会。 他跟随二哥去杭州学修钟表,最大目标是赚够5万元。蒋锡培是农民的儿子,自然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今年初秋的一个傍晚,在江苏省宜兴市远东集团办公大楼里,蒋锡培笑着说:“这5万元钱,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回家造两间房子,剩余的放在银行里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一年花销就差不多了,用不着再去努力奋斗了。” 蒋锡培的第一桶金就是靠修钟表赚来的。 然而,当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赚到了5万元钱,顺利实现他当初定下的“最大目标”时,他的自信和创业的“野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1986年,蒋锡培开始自己做老板。他选择了熟悉的钟表行业,创办了一家为大钟表厂生产零配件的仪器仪表厂。 多年的从业经验并没有为他经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借鉴。一年后,企业因管理不善亏损100多万元,蒋锡培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100万元在那个年代是常人不敢想像的天文数字。就在他遭受创业的第一次大挫折时,有人送给他一件礼物。他在某电缆厂工作的大哥向他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上海和江苏的电线电缆市场需求量巨大且销售价格日益增长。因破产负债30多万元的蒋锡培很快向朋友借了10万元在宜兴开设了一家经销部,开始了他与电线电缆的“情缘”。 1990年,对于蒋锡培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积累了3年销售电线电缆的经验后,一家由他控股、注册资金180万元的家族作坊式企业“范道电工塑料厂”成立。他要从卖电缆,转到做电缆。“范道电工塑料厂”,就是如今远东集团的前身。这个主要生产照明用电线的小作坊,成立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462万元,第二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厂子的销售额惊人地做到了5000万元。一家中型企业规模渐显。 四次改制迈出了四大步 蒋锡培日夜谋算着更大更快的发展,而四次改制则是他不同发展时期的点睛之笔。 蒋锡培创建的远东集团是实打实的私营企业,走的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路子。企业发展很快,可在当时的环境下,私企在贷款、营销等方面局限性较大,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上受到制约。1992年初,蒋锡培接受所在乡党委建议,果断地改制为乡办企业,主动戴上了“红帽子”。从民营到集体,远东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人才引进扫除了障碍。 1995年,针对乡办集体企业在运行中出现的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等弊端,远东集团开始探索资本运营的新途径。蒋锡培决心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采取定额认购和自愿认购的方式,1995年成功募集了1350万元内部员工股,以及100万元集体股。1996年内部员工股增资扩股到4500万元,从而把每个员工都捆到了“目标共识、责任共负、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企业共同体之中。如果说第一次改制解决远大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那么这一次改制则是激发远东发展的内在活力。 两次成功的改制,给远东带来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但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市场、资金问题又成为制约远东发展的“瓶颈”。 改变这种状况的惟一途径,仍然是坚持改革,建立新的市场机制,走规模效益之路。1996年,蒋锡培先后9次上北京,寻找国家电力系统重点企业中的合作伙伴。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和审计评估,1997年4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四大国企与远东集团在北京正式签约,成立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此次合作,远东将原有员工股中的一部分股权转让给四大国有企业,企业由股份制改为混合型经济。与国有电力巨头联姻,使远东站在了巨人肩上,从而在更高平台上发展。 混合型经济模式的运行给远东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要素的重新组合,合资各方都需要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市场形势作出新的战略规划。2002年,蒋锡培开始回购国有和集体股权,改组远东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了新的江苏远东集团有限公司。 经过12年的发展,远东又回归到了民营企业。四次改制,蒋锡培都找准了激发企业活力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适应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远东由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销售额是50亿元,2005年预计销售将超过70亿元。 当初赚足5万元就准备洗手不干的蒋锡培,成了闻名一方的亿万富翁。 创业成功要诀有三 面对记者如何取得创业成功的提问,蒋锡培笑着说,第一个就是市场。我们做企业,无论做哪一方面,必须把产品卖得掉。不光卖得掉,卖掉后,钱收不回来也不行。另外,收得回来,还要有比较好的效益,不能赔本。 第二个是技术,你的技术是不是最先进的,你做的产品能不能引领并进一步拓展市场,为用户带来更大的利益,这点非常重要。一个新技术不光要好,而且价格要低,性价比决定了产品的前途。 第三个就是管理。现在管理到了精细化的地步了,管理一定要适合各自的企业。我们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很多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都在外面,靠一个老总或者说几个人来管理是很难的。我赋予他们的权力非常大,他们对老总直接负责,对全国的经营进行监督,使得企业更加规范、有效、健康。 听着蒋锡培轻柔的无锡口音,记者突然走神。如果25年前蒋锡培考上了大学,分进了机关做了干部,还会有今天的远东吗?如果蒋锡培赚足了5万元,洗手上岸,存银行吃利息,还会有今天的远东吗?如果他听不到或者对那条电缆信息麻木,还会有今天的远东吗? 历史不可复制。从蒋锡培身上,或许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永不满足的精神。

176评论

丫头等我

吕四,古称白水荡,亦叫东布州,唐武德年间与大陆衔接,当时属蛮荒之地,所以当时的朝廷把钦犯都发配与此,这些钦犯带来了北方的文明,与吕四本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吕四文化,这些钦犯与本地女子结婚生子,由于基因的良好,所以孕育了聪明非凡的吕四人,尽管历代朝廷把吕四渔民列为九等贱民,禁止读书,不让参加科举,然而还是无法阻挡吕四群星荟萃。 A: 明代文学家彭大翼和他的《山堂肆考》彭大翼,明代正德年间生于吕四镇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不到16岁就中了秀才,后来由于科场黑暗,他屡试不中,便不再沉迷于功名,在吕四闭门苦读,由于他学识过人,名冠当时,经过好友推荐,朝廷任命他为梧州通判,在梧州当官期间,他与当地最底层的平民交谈交友,深刻了解了民间疾苦,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50岁那年,由于官场黑暗,他终于告老回乡,回到了吕四镇,在吕四镇的最后30年,他完成了他的巨著《山堂肆考》,全书共240卷,由于该书引据真实,文辞严谨,在乾隆年间被大学者纪晓岚录入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内,珍藏于北京文渊阁,这是吕四的骄傲。彭大翼死后埋葬于吕四,他的故居就是今天的吕四镇中心小学(当地人叫它彭家祠堂,对面是幼儿园),年纪大的老人还依稀记得祠堂门口的一副对联:家有山堂肆考书,庭载松柏常青树。这是彭家的骄傲,也是吕四的骄傲。如今祠堂早已经没有了,彭公也早已仙去,中心小学的一棵古银杏树还在向大家述说当年主人的荣耀。 B: 明代探花崔桐和他的《十番锣鼓》 解放前的吕四,有一条“崔半街”,街上的人都姓崔,他们来源于同一个先祖--崔桐。崔桐,明代嘉靖年间生于吕四镇,从小聪明过人,饱读诗书,16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不满20岁在北京参加科举最高考试--殿试,夺得一甲第二名(即探花,第一名是状元)。消息传到吕四,人们振奋不已,这是吕四历史上第一个中进士的人,也是吕四历史上唯一一个探花。后来崔桐被任命为翰林大学士,由于他刚正不阿,不断受到朝廷的排挤和打击,又由于他学富五车曾经是皇上钦点的探花,朝廷最后任命他为礼部侍郎(即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长),专门负责宫廷的礼乐和庆典。嘉靖皇帝昏庸无道,崔桐上奏劝谏,在金殿被御林军毒打,悲愤失望的他终于告老回吕四,临别的时候他从宫廷带走了皇家的礼乐,回到了吕四,精通声乐的他在皇家礼乐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终于完成了这个著名的乐谱,这就是闻名的《吕四十番锣鼓》,吕四十番锣鼓演奏起来悦耳动听,既有皇家音乐的高贵典雅,又有吕四渔民海浪搏击的慷慨激昂,如今吕四十番锣鼓已经被命名为非物质与文化遗产。(我小的时候听过一次,我家的一个邻居老人会演奏,数年前他去世了)。 C:清代吕四贞洁女子--周氏 文革前,吕四南街有一座高大的石头牌坊,牌坊的主人就是周氏,周氏是吕四人,16岁嫁到吕四望族夏家,婚后半年丈夫去世,当时她已经怀有身孕,由于只有16岁,娘家劝她改嫁,婆家也可怜她,劝她改嫁。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周氏拒绝了,半年以后,她产下一子,取名叫夏鼎。没有丈夫的她独自承担着哺育孩子的重任。18年后,夏鼎长大成人,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功名,被康熙皇帝任命为内阁中书,掌管朝廷的机要文档。周氏90岁死于吕四。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也为了报答母亲守寡74年的含辛茹苦,夏鼎上奏朝廷,最后朝廷赐封周氏为:节烈义妇周孺人。并在吕四南街建石牌坊,让乡人永远铭记这位没有名字的贞洁烈女。可惜的是文革破四旧,牌坊被推,巍峨的夏家祠堂也一起被毁 D:清代父子两进士和他们的鹤城书院吕四东街有座普通的平房,和所有吕四其他的老房子没有区别,然而平房的主人(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普通的平房,这就是吕四镇传说中的父子进士府。老人的祖父叫李芸辉,曾祖父叫李盘硕。他们父子在清光绪年间得中进士,这就是吕四人所说的父子两进士。父子同中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的奇迹。中进士以后,父子两人无意于官场,情愿做闲云野鹤,效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回到了吕四。在吕四创办了鹤城书院,教授乡人四书五经,这是吕四历史上最早的学校,辛亥革命以后,废私塾,兴新学。鹤城书院终于不存在了,然而鹤城书院的大石碑还保存着,现藏于启东档案馆。(鹤城书院的原址就在今天的吕四酱油厂) E:一代建筑宗师陶桂林陶桂林1893年生于吕四镇陶家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南昌中山大桥都是他的杰作,30年代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最高的建筑物--上海国际饭店就是他建造的,他在吕四创办的私立志成土木建筑学校是我国做早的建筑学校 (吕四桂林小学的前身),里面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了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抗日战争爆发,陶桂林发出了悲愤的吼声,为了不让日本人得到所有的建筑钢材,陶桂林把自己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沉到了长江,解放前吕四几次遇到海潮,人民流离失所,陶桂林无数次回吕四,在吕四城隍庙救灾,解放前夕陶桂林离开了大陆去了台湾,后来在美国洛杉矶定居。耄耋之年,他无数次让儿子陶锦硕代替他回吕四看看。也一度想叶落归根回吕四,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如愿。1994年,带着对吕四无比的眷念,陶老在洛杉矶去世了。消息传到吕四,海风呼啸,海潮翻滚,它们是在呼唤吕四的好儿郎--陶桂林。陶老,你在天堂还好吗?家乡人永远怀念你,怀念你为家乡人民所做的一切。终于完成了这篇文章,限于篇幅,其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吕四好男儿没有提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今天的吕四人能秉承先祖的遗风,爱我吕四,扬我吕四,让这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镇恢复往日的风采和大气,重新傲立于祖国的江海汇合处。

177评论

鸡店港婊大陆马子

关注吕四文化公众号,里面都有

52评论

人渣是怎样练成的

吕四产生过骆宾王、武宗皇帝、麻勒吉等名人。

具体如下:

1、骆宾王

最早与吕四有联系的历史名人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由于他不满武则天篡唐自立。然而事与愿违,最后骆宾王兵败,为躲避武则天的追杀,骆宾王逃到了荒凉的海岛,最后终老于此,那个海岛就是吕四。

武则天为了防止骆宾王在吕四再次起义,严令当地官员晚上必须在海边点满灯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解放前,被吕四人称为:天后灯笼(天后指的就是武则天)。这是史书对吕四的最早记载。

2、武宗皇帝

另外一个与吕四有联系的名人就是明代武宗皇帝。

正德年间,武宗皇帝微服游江南,遇上狂风暴雨,漂到了吕四,饥肠辘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姓吴的渔家姑娘,姑娘给他送来了饭菜,后来武宗皇帝离开了吕四,临别的时候赐她龙凤镯,许诺第二年就接她进宫。

武宗回京不久,吴姑娘因为怀孕在身,被父亲毒打跳海而死,武宗悲痛之余赐封吴姑娘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并为她建了庙宇, 吕四当地人叫海神娘娘庙。

海庙晨曦也是吕四八景之一。遗憾的是解放前吴妃冢和海神庙都被毁,不过幸运的是海神庙门口的奠基石没有被毁,石头上所刻海波无极四个字乃是乾隆皇帝真迹。

3、清代两江总督麻勒吉

解放前吕四有座麻公祠,供奉的也是一个与吕四有联系的名人:清代两江总督麻勒吉。

麻勒吉是满族贵族,也是清初江苏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为了防止郑成功从台湾海峡起兵,所有全国的海岸线全部封锁,吕四渔民无法生活。

面对这种情况,吕四士绅彭兆旗不顾年迈带着吕四人的全部希望到南京面见两江总督,麻勒吉实地考察以后终于开海,给了吕四人一条活路,然而却得罪了朝廷,最后麻总督被押解北京,死于狱中。

消息传到吕四,所有吕四人家披麻戴孝,并在吕四建立麻公祠,以怀念这位刚正无私的父母官,可悲的是麻公祠也毁于解放前。

扩展资料:

吕四的发展沿革

1989年,南通市把吕四港开发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南通市开发吕四港办公室”,负责规划、协调开发吕四港的具体工作。同年10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吕四港为二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吕四港作为南通港扩大对外开放的港区,列入了国家“十一五”一类口岸开放计划。

2009年5月11日,国家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吕四港区获批成为临时开放口岸,吕四海运综合码头等4个码头获准临时对外开放。

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吕四港口岸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四

百度百科—麻公祠

123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