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7473
旧城念旧故人心
中级经济师速记750口诀如下:
1、我想我能。这一口诀总结自第一章的“需求和供给的组成因素”:即需求=购买欲望+支付能力;供给=我想供给+我能供给(取决于市场)。
2、多传完备。这一口诀总结自第二章的“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即完备性、可传递性、偏好于多而不是少。
3、很多同质了解自由。这一口诀总结自第四章的“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即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企业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
4、完全完全完全不存在。这一口诀总结自第六章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即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5、外公不聋。这一口诀总结自第六章的“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即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
6、两个劳资。这一口诀总结自第八章的“经济增长率公式”:即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7、及时的清晰的谨慎的反映实情那可是相当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时性、清晰性、谨慎性、实质属于形式、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重要性
8、猛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力度强,不将其作为适时调整的经常性工具使用。
9、一路发。168,即当数据服从对称的钟形分布时,可以运用经验法则来判断约有68%的数据与平均数的距离在1个标准差之内,标准分数在[-1,1]范围内,延伸记忆295,399
10、84分。1988年巴塞尔报告,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
金钢鸡儿屎
我国的外汇市场 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结汇售汇,银行则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1994年4月4日,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启动运营,全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简称“外汇市场”)主要为外汇指定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余缺及其清算提供服务,外汇指定银行为交易主体,外汇管理部门对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实行上下限额管理,对于超过或不足限额的部分,银行可通过银行间市场售出或补充。1996年12月1日,我国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至2007 年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已达268 家(指即期市场),其中包括139 家外资金融机构、126 家中资金融机构和3家中资企业会员。外汇市场交易日趋规范,交易量和交易范围也逐渐扩大,市场发展速度较快。
镜子里的我会哭会笑会难过
第一节运输及其生产特点
【知识点一】运输的概念与运输效用
(一)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指劳动者使用运输工具和设备,在运输线路上实现人与物空间场所变动的有目的的活动,是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
(二)运输效用
运输的目的是实现旅客和货物在空间上的移动。
运输最基本的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运输首先实现了产品在空间上移动的功能,即产品的位移。
由于及时的运输产生的时间节约和产品时效性所带来的效率和作用,是运输的另一个基本效用---时间效用。
【知识点二】运输的分类(重点)
1.按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为:
(1)生产过程运输
(2)流通过程运输
2.按运输经营活动性质分为:
(1)营业性运输
是指面向社会,提供运输劳务,收取运费并承担纳税义务的运输。
(2)非营业性运输
一般是非运输企业以自有运输工具从事的自用运输。
3.按运输对象分为:
(1)旅客运输:简称为客运,是以旅客为运输对象。
(2)货物运输:是以货物为运输对象,用载货运输工具所进行的运输。
4.按运输方式分为:
(1)公路运输;(2)铁路运输;(3)水路运输;(4)航空运输;(5)管道运输。
【知识点三】运输生产的特点(重点)
1.运输生产的派生性
运输生产是被动的,是随着与其相关的本源性需求产生而产生的。
2.运输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同一性
◆同时间、同地点
◆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这两种行为合二为一,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3.运输生产的开放性
◆点多、线长、面广、流动、分散、多环节、 多工种
◆运输生产的外部性
◆非封闭
4.运输生产的增值性
(注意!历年考题在这个特点上经常反复考)
◆运输生产本身不产生新的物质产品、不增加社会产品数量、不赋予产品新的使用价值。
◆“场所效应”---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增值性。
5.运输产品的无形性
◆注意:“运输产品”不是运输的对象!
6.运输产品的同一性
◆运输生产的是同一的产品,即运输对象的位移,它对社会具有同样的效用。
◆该特点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替代性!(常考)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