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收入分配方案

你挺能闹你怪带劲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73

首页> 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收入分配方案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隔生死

已采纳

时间过得太快了,一晃眼就到了九月中旬,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含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1)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收支。

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考试内容:熟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涵义及构成,掌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

(1)积累基金

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2)消费基金

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但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它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改革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和完善的具体内容:

(1)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

(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

(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

58评论

太多是你

为了正确体现国家的分配政策,处理好分配关系,应该遵守一定的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是指组织财政收入所依据的基本法则。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原则:(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这是组织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指的是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必须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扩大财政收入的来源。(2)利益兼顾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兼顾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3)合理负担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组织税收收入的原则中,是指在组织财政收入时,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要坚持横向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税收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5%以上,是我国财政收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合理负担原则,理应成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原则。(4)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时不仅要讲求公平,而且还必须讲求效率。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在处理这个矛盾时,要兼顾公平的需要和效率的提高,既要考虑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要考虑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不能过分拉大,不能片面追求效率或者片面追求公平。改革开放初期,根据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坚持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现阶段必须调整财政分配政策,更加强调公平,运用税收等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居民个人收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例题6:组织财政收入要讲求效率,即讲求( )。A.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B.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C.税收收入越多越好D.用收入手段直接减少企业的投资规模E.宏观调控质量答案:AB解析: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的时候所讲求的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办法等;二是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其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地经济调节功能问题。例题7: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是指( )。A.横向公平 B.纵向公平C.合理负担 D.普遍纳税答案:B

30评论

冷了倦了我哭了

在备考期间内,考生应该做好备考知识点的积累,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考点知识:薪酬体系设计原则”,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考点知识: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五原则: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经济性、合法性。

(1)公平性

员工对薪酬分配的公平感是设计薪酬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公平性分为三个层次:

①外部公平性,即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位的薪酬应当基本相同,因为对他们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的要求相似,他们的各自贡献也相似;

②内部公平性,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位所获薪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

③个人公平性,涉及同一企业中占据相同职位的人所获薪酬基本相同。

(2)竞争性

竞争性指在社会上和人才市场中,企业的薪酬标准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足以战胜市场中同行业、同等规模的其他企业,获得企业所需的核心人才。

企业薪酬的竞争性不仅体现在较高的薪酬水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取决于灵活多变的薪酬结构。

(3)激励性

目前,单纯较高的薪酬水平已不能有效刺激员工努力工作,要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较强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就必须在内部各类、各级职位的薪酬水平上,适当拉开差距,以真正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4)经济性

提高企业的薪酬水平后,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企业在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必定会有所下降。所以在薪酬体系设计时,应力求使用有限的薪酬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合法性

企业薪酬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劳动用工及人事的有关法律法规,尤其要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公正,避免不应有的歧视。

此外,除了这五原则,还有适度性、认可性、平衡性、交换性原则。

51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