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江村经济师初级

时光花星辰草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339

首页> 经济师> 费孝通江村经济师初级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想去的地方有你才美丽

已采纳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费先生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费老先生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成为他今后几十年特别是他后来重访江村的首要原因。    他还提到农村传统习俗,那些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在他的研究下显出了其历史存在的合理解释。这也就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比如说生辰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其实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育,能干活。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作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制度。费老先生的研究找到了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算命存在的深层原因,这就是:心理安慰。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任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任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作为一个社会学学生,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甚为赞赏: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当今一个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有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书中未发现这种迹象。事实上,通过我个人同费博士和他的同事的交,我不得不羡慕他们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我们欧洲人能从这样一种道德态度上学到的大量东西。这也正是我所推崇的地方,一个学者只有毫无偏见,专心于自己的学术,有着自己的道德原则,遵守学术道德,才能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赢得大家的尊重。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时期,红色革命也愈演愈烈,但费孝通并没有偏袒或惧怕哪一方而是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农村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观点,为解决农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纯朴而原始的愿望诉说着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知道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最好的交代就是搞好自己的研究,为寻求新的民族出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于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这是费老提出的期望,也确是我们所应做的。

78评论

时间可以消磨一世柔情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其实没有“江村”这么一个村庄,它的原型叫开弦弓村,在距离上海100公里的江苏省吴县。这本书的诱因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青春悲剧。就在四年前的1935年秋天,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瑶寨实地调查,在翻山越岭中,费孝通误入瑶族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王同惠为了救他独身离去寻援,不慎坠渊身亡。第二年开春,为了疗伤和平抚丧妻之痛,费孝通来到他姐姐费达生居住的开弦弓村,在这里,他拄着双拐,带着一颗破碎的年轻的心,开始了一次细致的田野调查,《江村经济》就是结出来的成果。供参考。

179评论

唱情歌的我听情歌的你

《江村经济》(费孝通)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豆瓣评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2001-3

页数:35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82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