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6169
点绛抿唇
第二节 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与特征
一、工商企业的主要类型
(一)按企业的投资主体划分
按企业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以下几类:
1.国有企业
2.集体所有制企业
3.股份制企业
4.民营企业
(二)按企业产权的组织形式划分
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在市场交易中所体现的支配权。按企业产权的组织形式划分,实际上是按资产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分类,此种分类方法可把企业分为以下几类:
1.单个业主制企业
2.合伙制企业
3.公司制企业
(三)按实体的集约程度划分
按实体的集约程度划分,即按构成最终实体数量的多少和形式予以分类,此种分类方法可把企业分为以下几类:
1.单一企业
2.多元企业
3.经济联合体
4.企业集团
(四)按企业从属的行业划分
按企业从属的行业划分,即根据企业所从事生产经营的主导产品隶属何种行业予以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1.工业企业
2.商业企业
3.金融企业
4.其他类型企业
其他类型企业包括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物资企业、邮电企业、旅游企业和农业企业等。
(五)按企业规模划分
按我国现行《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将企业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
特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其中又分为大一和大二型两档;
中型企业,其中分为中一和中二型两档;
小型企业。人们常说的大中型企业是指中一型及以上规模的企业;
中小型企业是指中二型及以下规模的企业。
(六)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即根据企业拥有资源的性质和所占比重予以分类,企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密集型企业
2.资金密集型企业
3.知识密集型企业
(七)按企业同外国资本联合方式划分
按照企业同外国资本联合方式划分,可分为合资经营企业与合作经营企业,这两种基本形式都属外向型企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企业类型也将不断变化与发展,目前已出现的跨国经营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工商企业制度的类型与特征
(一)企业制度的概念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
(二)企业制度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即单个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1.单个业主制企业
单个业主制企业,又称“个体企业”,由业主自己出资,自己经营,收益归自己所有,风险由自己承担。
单个业主制企业的优点体现在:
①所有权与经营权归于一体,企业经营灵活,便于灵活决策和精打细算。
②注册资本要求不是很高,企业开业和关闭的手续都比较简单。
③企业产权属于个人,可以自由转让。
单个业主制企业的缺点体现在:
①一旦业主死亡或在产权未转让的情况下放弃经营,企业的生命就会中断,因而企业存续时间短,企业信誉程度有限。
②企业规模小,财力不大,获得贷款的能力有限,因而难于从事投资规模较大的产业。
③当企业经营失败、资不抵债时,企业主要用自己的全部家庭财产负责赔偿,因而一旦企业倒闭,业主就有倾家荡产的可能。
④企业完全依赖于业主个人的素质,素质低的业主也难以被外部人员所替换。
2.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单个业主制企业通过签订合伙协议联合经营,收益由合伙人共享,风险由合伙人共同承担的组织。
合伙制企业的优点体现在:
①资金来源和信用能力较大。与单个业主制企业相比,每个合伙人能从多方面为企业提供资金,同时,有更多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因而信用能力扩大,比较容易从外界筹措资金。
②集合了合伙人的才智和经验,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③由于资金筹措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增强,企业规模扩大和发展的可能性增大。
合伙制企业的缺点体现在:
①产权转让困难。必须经所有合伙人同意后,企业产权才能进行转让。
②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即有清偿债务能力的合伙人对没有清偿债务能力的合伙人也要负债务的连带责任。
③企业寿命不易延续很久。当一个关键的合伙人死亡或退出,企业往往难以维持下去。
④合伙人都能代表企业,因而对内对外都容易产生意见分歧,从而影响企业决策。
⑤企业规模仍受局限。由于合伙制企业筹措资金的力仍然有限,不能满足企业大规模扩展的要求。
因此,合伙制企业一般适合于资产规模较小、管理不复杂、不需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的生产和经营企业。
3.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出资组成的、能够独立对自己经营的财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1)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①公司是企业,这是公司最基本的性质。
②公司是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
③公司具有联合性,这是所有公司制企业都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
④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由公司的联合性决定的。
⑤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
⑥公司法人财产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⑦公司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2)公司制企业的种类。
①无限公司。
②有限公司。
③两合公司。
(三)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①企业法人的责任和权利。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承担对出资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企业法人的权利是以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责任是自负盈亏,向国家缴纳税款,并对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财产保值增值。
②出资者的有限权利和有限责任。出资者的有限权利是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其有限责任是在企业破产时,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3.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具体内容将在《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的有关章节中详细阐述,这里不再阐述。
拥抱遗憾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第一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一)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考试内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及提高劳动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应当把扩大再生产的立足点转移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含义、特点和实质(1)含义初级经济师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反复更新的过程,即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2)特点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3)实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2、分类——扩大再生产从实现的方式来划分(1)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2)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例题·单选题】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及提高劳动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是(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D.外延扩大再生产『正确答案』C
激萌少女
2018年经济师初级工商管理章节要点:第一章
第一章 工商企业及其管理概论
第一节 工商企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工商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这一概念大致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独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促进就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注册登记,有固定场所,有独立资产,独立核算。
(二)企业的形成
关于企业的形成,存在两种普遍认同的理论观点: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通过考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探讨企业的产生。
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2.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分析企业的起源和规模时首次提出的。
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
二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在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察,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市场是通过协议买卖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组织生产的,企业是通过内部管理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组织生产的。
(三)企业的发展
1.企业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手工生产时期。手工生产时期主要是指从封建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2)工厂生产时期。
工厂制度的建立是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飞跃,它标志着企业的真正形成。
(3)企业生产时期。
2.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1)企业发展的两个基本要求:完善而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企业素质。
第一,经营机制。是指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主要包括:
动力机制: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内在强大的经济动力,资产和利益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动力源泉。企业始终追求资产和利益的增加。动力机制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积极性。
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基本环节,由企业根据经济性原则自主安排,调节生产经营。包括原材料商品自主选购、生产计划自主制定、产品或商品自主销售,以及调节投资主体、领导体制、内部组织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内外部关系等。
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包括多重利益约束机制、财务平衡约束机制、权力平衡约束机制。
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自我积累发展基金,积极开辟融资渠道,自主决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项目,不断地吸收、应用、发展新技术,以及应用新的管理方法,使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推进。发展机制包括发展基金自我积累、筹资渠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主决定、法人财产依法所有。
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和健全与否,会受到企业的经济地位、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经营责任制、企业人员素质、企业财力资源、企业物质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内在的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主要包括:
人员素质: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把人才看成是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技术装备素质:技术装备既然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技术水平、新旧程度等对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必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管理素质:在一个企业里,如果管理素质低下,劳动者的积极性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技术装备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整个企业的素质也就不可能很高,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很好。
文化素质: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合。它能对企业职工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凝聚的作用、激励的作用、强化的作用和榜样的作用。
(2)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技术进步和多样化经营。
第一,技术进步。就是技术知识及其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的进展。
第二,多样化经营。又称多角经营、多元化经营、多边经营。
3.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联系与区别
(1)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联系:
①传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基础。
②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继承和发展。
③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经济组织,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2)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
①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传统企业的外部环境偏紧,企业要看政府脸色行事;现代企业外部环境较松,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行事。
②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同。传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现代企业所有者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③企业管理方式不同。传统企业实行垂直式直接管理;现代企业实行扁平式间接管理,企业具有独立性。
二、工商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企业要素的概念
企业:是一个封闭系统(独立经营、自成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面向市场、动态灵活)。
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就必须拥有生产经营的各种基本要素。
(二)企业要素的构成
(1)人力:生产力的推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物力:企业活动的物资设备、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财力:企业资产的货币表现。
(4)信息:企业经营管理的耳目,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5)技术:人类积累并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
(6)知识:人们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7)时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8)空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伸张性的表现。
(9)市场:实现价值的场所,获取资源的媒介。
(10)客户: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商品或利润的提供者。
(11)环境:对人或事物生存发展的影响因素。
(12)管理:照管并约束人或事物的要素及质量与能量。
三、工商企业的优势与弱势
(一)企业的优势
(1)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能够进行有效分工和协作,创造新的生产力。
(2)节约费用。一是节约谈判费用,许多产品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和一个提供完整产品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成本显然小于与多个零部件供应商谈判的成本;二是降低信息获取费用,企业内部传递信息更具优势,企业内部各协作单位可以以比市场更低的费用获取必不可少的信息。
(3)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部各协作单位也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在长期且相对固定的分工协作过程中,经过不断磨合,可以减少狭隘的机会主义行为。
(4)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更多。企业和市场相比,不仅有行政上的权威来控制合作和交易,而且可以运用评价、奖励和惩罚(包括收益、晋升、报酬、内部资源分配等)等多种手段。
(5)解决冲突的机制更有效。企业内部行政系统的命令和权威常常比市场讨价还价或诉讼更能有效地解决冲突。
(6)能实现良好的沟通。企业内部人际间不断的相互交往可以在人们心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感觉。
(二)企业的弱势
(1)信息传递易缺失。
(2)监督成本增加。
(3)激励机制效力减弱。
(4)官僚内耗现象产生。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