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平均值计算

经济师考试(经济师)2025-05-19 01:47:27点击:4183

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来临,为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深空网为大家整理了了中级经济师《专业知识和实务》金融专业第二章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的知识点,可收藏哦。单利和复利1、单利: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公式为:I=P×r×n央行规定:活期储蓄存款按复利,每个季度计息;其他储蓄存款按单利计息。2、复利:利滚利,每一期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一并计算下一期的利息,公式为:FV=P(1+r)n,I=FV-P=P[(1+r)n-1]现值和终值1、现值①系列现金流的现值:②连续复利下的现值:一年内多次计息的现值:连续复利现值公式:每年的计息次数越多,现值越小。随着计息间隔的缩短,现值以递减的速度减小,最后等于连续复利条件下的现值。2、终值①单利终值:FV=Px(1=rxn)②复利终值按年复利终值:一年复利多次的终值:连续复利终值:每年的计息次数越多,最终的本息和就越大。随着计息间隔的缩短,本息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最后等于连续复利的本息和。利率决定理论1、利率的风险结构:债券到期期限相同但利率不相同,原因:违约风险、流动性、所得税。2、预期理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短期利率的平均值;长期利率的波动小于短期利率的波动;短期利率的预期值是不同的。可以解释:①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利率有同向运动的趋势。②如果短期利率较低,收益率曲线倾向于向上倾斜;如果短期利率较高,收益率曲线倾向于向下倾斜。无法解释: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3、流动性偏好理论(纯货币分析”)货币需求变动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利率都不能继续下降而是“锁定”在这一水平,即货币需求线水平部分,此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只能依靠财政政策。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开考,想要快速提高分数?还身处迷茫中的你,可直接点击下方图片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前30天核心考点冲刺营”,助你成功上岸!

加权的意思是每轮考试的占比重不一样,所计算之后形成的最后成绩,这个过程叫做加权。一般情况下,算最后总成绩的平均分的时候,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是不一样的。笔试占%,面试占%,这个过程就是加权哦。假如你参加公司招聘需要两轮考试,第一轮笔试,第二轮面试。笔试你考了88分(满分100分),面试你考了90分。那两轮下来,你的总成绩的算术平均分就是(88+90)2=89分。

中级经济师只剩2个月就要开考了,要想做到顺利通关考试,必须要对考试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像考试题型、各试题的分值、考试科目等都是与考试息息相关的内容,对此,深空网针对这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解。中级经济师考试时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10月31日、11月1日举行的度经济师考试,已推迟至11月21日、22日进行。考试足足延期了一个月进行,留给考生的备考时间更多,考生应该抓准这个机会进一步突破自己。中级经济师考试科目与初级会计职称一样,中级经济师同样分为了《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两门科目,其中《专业知识与实务》科目划分了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等10多个专业,考生从中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参加考试就可以了。中级经济师各科目试卷总分均为140分,84分是合格标准分,中级经济师考试成绩采取的是非滚动管理办法,各科目成绩不会做任何保留,考生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一次通过两门科目才能取得对应级别的经济师证书。考试题型《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与实务》两个科目考试时长均为小时,试题均为客观选择题,如今,中级经济师各科目均采取无纸化闭卷机考的形式进行,所有读题和答题均在计算机上操作,在开考前考生务必要提前熟悉机考操作,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中级经济师各试题分值计算《经济基础知识》考试科目具体分为了单选题及多选题两大题型,其中单选题分值一共70分,共70道题,每小题1分;而多选题分值为70分,共35道题,每小题2分。《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科目具体分为了单选题、多选题及案例分析题,其中单选题有60道题,每小题1分;多选题都20道题,每小题2分;案例分析题有20道题,每小题2分。

中级经济师平均值计算例题

计算平均值

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如将各个地块的小麦产量直接相加得到总产量,再除以总亩数,得到平均亩产量。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将变量乘权数求出标志总量,把权数相加求出总体总量,然后用前者除以后者,它适用于对分组的统计资料计算平均数。

如将各个地块的产量按不同产量水平分成若干组,先将各组产量乘以各组的地块数求出各组的总产量后,相加求得全部地块的总产量,再除以地块总数,这样计算的平均亩产量称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优点是利用了所有数据的特征。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它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使用平均指标时,既要关注总量平均数,也应关注分类指标平均数,这样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平均数,从而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在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既要运用CPI总指数,也要综合使用食品、衣着等大类指标,有时候还要使用粮食、肉禽等具体小类商品的指数。

一、风险与收益:期望值、方差、标准差、标准离差率、投资组合贝塔系数和收益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01-06年, 除了03年没有涉及外, 其他年份均涉及).   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收益率的期望值、方差、标准差. 考试中可能是净现值的期望值等.  07教材新增了根据历史资料, 确定预期收益率、标准差和方差的内容. 值得关注.  【总结】(1)题中给出概率的情况下, 计算期望值和方差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其中, 方差是各种可能的收益率与期望值之间的离差的平方, 以概率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值);  (2)题中没有给出概率的情况下, 计算期望值和方差采用简单平均的方法(期望值是各个收益率数据之和除以期数;方差是离差平方之和除以(期数-1).  【例】假定甲、乙两项证券的历史收益率的有关资料如表所示.  甲、乙两证券的历史收益率  年 甲资产的收益率 乙资产的收益率  2002 -10% 15%  2003 5% 10%  2004 10% 0%  2005 15% -10%  2006 20% 30%  要求:  (1)估算两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  【解答】甲证券的预期收益率=(-10%+5%+10%+15%+20%)5=8%  乙证券的预期收益率=(15%+10%+0-10%+30%)5=9%  (2)估算两种证券的标准差  【解答】乙证券的标准差=  (3)估算两种证券的标准离差率.  【解答】甲证券标准离差率=÷8%=  乙证券标准离差率=÷9%=  (4)公司拟按照4:6的比例投资于甲乙两种证券, 假设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成立, 如果证券市场平均收益率是12%, 无风险利率是5%, 计算该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贝塔系数是多少?  【答案】组合的预期收益率=×8%+×9%=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贝塔系数×(12%-5%)  贝塔系数=  【延伸思考】如果本问要求计算两种证券的贝塔系数以及资产组合的贝塔系数, 怎么计算?  【提示】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别计算甲乙各自的贝塔系数. 甲的为37,乙的为47, 然后加权平均计算出组合的贝塔系数, 结果相同.  二、股票、债券估价与收益率计算——有可能在主观题中涉及  01、02、03和06年均涉及, 且06年是债券收益率.  【例】甲公司3个月前以10元的价格购入股票B, 分别回答下列互不相关的问题:  (1)假设已经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为元股, 本年预计每股可以获得元的现金股利, 今天B股票的开盘价8元, 收盘价为元, 计算B股票的本期收益率;  (2)假设现在以元的价格售出, 在持有期间没有获得现金股利, 计算该股票的持有期收益率;  (3)假设持有2年之后以11元的价格售出, 在持有一年时和持有两年时分别获得1元的现金股利, 计算该股票的持有期年均收益率.  【答案】  (1)本期收益率=×100%=  (2)持有期收益率=()10×100%=5%  持有期年均收益率=5%(312)=20%  【注意】持有期收益率如果不是年收益率, 需要进行折算, 即折算成年均收益率. 如果考试中遇到计算持有期收益率, 并且持有期短于1年, 两个指标都要计算.  (3)10=1×(PA, i, 2)+11×(PF, i, 2)  经过测试得知:  当i=14%时  1×(PA, i, 2)+11×(PF, i, 2)=  当i=16%时  1×(PA, i, 2)+11×(PF, i, 2)=  经过以上两次测试, 可以看出该股票的持有期收益率在14%——16%之间, 采用内插法确定:  折现率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14%   i 10  16%   i=  即:持有期年均收益率为【例】某种股票预计前三年的股利高速增长, 年增长率10%, 第四年至第六年转入正常增长, 股利年增长率为5%, 第七年及以后各年均保持第六年的股利水平, 今年刚分配的股利为5元, 无风险收益率为8%, 市场上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为12%, 该股票的β系数为.   要求:  (1)计算该股票的内在价值;  (2)如果该股票目前的市价为50元股, 请判断企业是否会购买该股票.  【答案】  (1)预计第一年的股利=5×(1+10%)=(元)  第二年的股利=×(1+10%)=(元)  第三年的股利=×(1+10%)=(元)  第四年的股利=×(1+5%)=(元)  第五年的股利=×(1+5%)=(元)  第六年及以后各年每年的股利=×(1+5%)=(元)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知:  该股票的必要报酬率=8%+×(12%-8%)=14%  该股票的内在价值=×(PF, 14%, 1)+×(PF, 14%, 2)+×(PF, 14%, 3)+×(PF, 14%, 4)+×(PF, 14%, 5)+×(PF, 14%, 5)  =××××××  =(元股)  (2)因为市价低于股票的内在价值, 所以企业会购买该股票.  三、项目投资——一定会出现主观题  年年出题. 02、06涉及更新改造项目.  03、05、06年涉及三方案, 综合性很强, 将指标计算、指标应用、净现金流量计算全部包括.  【例】已知某企业拟投资三个项目,其相关资料如下:  (1)甲方案的税后净现金流量为:NCF0=-1000万元, NCF1=0万元, NCF2-6=250万元.  (2)乙方案的资料如下:  项目原始投资1000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50万元, 流动资金投资100万元, 其余为无形资产投资.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 经营期为10年. 除流动资金投资在第2年末投入外, 其余投资均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  固定资产的寿命期为10年, 按直线法折旧, 期满有50万元的净残值:无形资产投资从投产年份起分10年摊销完毕: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收回.  预计项目投产后, 每年发生的相关营业收入为800万元,每年预计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100万元, 工资福利费120万元, 其他费用50万元. 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城建税税率7%, 教育费附加率3%. 该企业不交纳营业税和消费税.  (3)丙方案的现金流量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单位:万元  T 0 1 2 3 4 5 6~10 11 合计  原始投资 500 500 0 0 0 0 0 0 1000  息税前利润×  (1-所得税率) 0 0 172 172 172 182   年折旧、摊销额 0 0 78 78 78 72 72 72 738  回收额 0 0 0 0 0 0 0 280 280  净现金流量 (A) (B)  累计净现金流量 (C)  该企业按直线法折旧, 全部流动资金于终结点一次回收, 所得税税率33%, 设定折现率10%. 部分资金时间价值系数如下:  T 1 2 5 6 10 12  (PA,10%,t) - -  (PF,10%,t)  要求:  1.指出甲方案项目计算期, 并说明该方案第2至6年的净现金流量(NCF2-6)属于何种年金形式  甲方案项目计算期=6年  第2至6年的净现金流量(NCF2-6)属于递延年金形式.2.计算乙方案的下列指标   (1)投产后各年的经营成本  投产后各年的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100万元+工资福利费120万元+其他费用50万元=270(万元)  (2)投产后各年不包括财务费用的总成本费用  年折旧=(650-50)10=60(万元)  年摊销=25010=25(万元)  投产后各年不包括财务费用的总成本费用=270+60+25=355(万元)  (3)投产后各年应交增值税和各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  投产后各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800×17%-100×17%=119(万元)  营业税金及附加=119×(3%+7%)=(万元)  (4)投产后各年的息税前利润  投产后各年的息税前利润=(万元)  (5)各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  NCF0=-900  NCF1=0  NCF2=-100  NCF3-11=×(1-25%)+60+25=(万元)  NCF12=(万元)  3.根据表1的数据, 写出表中用字母表示的丙方案相关税后净现金流量和累计税后净现金流量(不用列算式), 并指出该方案的资金投入方式.  A=254(万元)(182+72=254)  B=1808(万元)(1790+738+280-1000=1808)  C=-250(万元)  T 0 1 2 3 4 5 6~10 11 合计  原始投资 500 500 0 0 0 0 0 0 1000  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 0 0 172 172 172 182   年折旧、摊销额 0 0 78 78 78 72 72 72 738  回收额 0 0 0 0 0 0 0 280 280  净现金流量 -500 -500 250 250 250 (A)254 254 534 (B)  累计净现金流量 -500 -1000 -750 -500 (C)-250 4 258  该方案的资金投入方式为分两次投入(或分次投入).  4. 计算甲乙丙两个方案的静态回收期  甲方案的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回收期=1000250=4(年)  甲方案包括建设期的静态回收期=1+4=5(年)  乙方案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回收期=1000(年)  乙方案包括建设期的静态回收期=(年)  T 0 1 2 3 4 5 6~10 11 合计  原始投资 500 500 0 0 0 0 0 0 1000  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 0 0 172 172 172 182   年折旧、摊销额 0 0 78 78 78 72 72 72 738  回收额 0 0 0 0 0 0 0 280 280  净现金流量 -500 -500 250 250 250 (A)254 254 534 (B)  累计净现金流量 -500 -1000 -750 -500 (C)-250 4 258  丙方案包括建设期的静态回收期=4+250254=(年)  丙方案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年)  5. 计算甲乙两个方案的净现值(假设行业基准折现率为10%), 并据此评价甲乙两方案的财务可行性.  甲方案净现值=-1000+250××(万元)  乙方案净现值=-900-100××××(万元)  甲方案净现值小于0, 不具备财务可行性;乙方案净现值大于0, 具备财务可行性.  6.假定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为100万元. 用年等额净回收额法为企业作出该生产线项目投资的决策.  乙方案年等额净回收额=(万元)  由于乙方案的年等额净回收额大于乙方案, 因此, 乙方案优于甲方案.

问题一:基础会计中的加权平均法如何算加例题某企业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核算原材料,月初库存材料100件,每件为80元,月中又购进两批,一次150件,每件75元,另一次2盯0件,每件85元,则月末该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价为( )元。A.81 B. C.75 D.85 总价值为80*100+75*150+85*250=40500 总件数100+150+250=500 单价40500500=81问题二:加权平均值怎么算这是一个统计学名词.   “统计初步”这部分内容中,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有广泛用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名词: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平均产量、人均年收入等;而平均分数、平均年龄、平均身高等名词更为同学们所熟悉.一般来说,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利用平均数,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例如,要想比较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同学学习成绩,如果用每个班的总成绩进行比较,会由于班级人数不同,而使比较失去真正意义.但是如果用平均分数去比较,就可以把各班的平均水平呈现出来.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可以对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内的情况利用平均数反映出来,例如,通过两个不同时间人均年收入来比较人们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等状况.   但是,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重复出现几次时,那么它们的平均数的表示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某人射击十次,其中二次射中10环,三次射中8环,四次射中7环,一次射中9环,那么他平均射中的环数为:   (10 *2+8*3+7*4+9*1)10 =  这里,7,8,9,10这四个数是射问题三:加权平均法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将某种材料期初结存数量和本月收入数量为权数,用来计算出该材料的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这种方法是将某材料的月初库存金额与本月购入的金额之和除以月初库存数量与本月购进数量之和,所求得的该种材料月末平均工价,即作为本月发出材料成本的单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平均单价=(月初库存材料金额+本月购进各批材料金额)(月出库存材料数量+本月购进各批材料数量) 发出材料成本=发出材料数量×月末平均单价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是计算手续简便。缺点是:第一,采用这种方法,必须要到月末才能计算出全月的加权平均单价,这显然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第二,按照月末加权平均单价计算的期末库存材料价值,与现行成本相比,有比较大的差异。当物价呈现上升趋势时,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将低于现行成本;反之,当物价呈现下降趋势时,那么,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又将高于现行问题四:怎么计算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啊?最好有例子你是算价格,还是算股本数量?问题五: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法的例题一、 加权平均法 概念: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加权平均法计算公式: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或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举例:某商店月初有A服装10件,每件单价80元。本月5日进货A服装30件,每件单价85元,本月20日又进货20件,每件单价95元。月未盘点还剩15件,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期未存货成本。 第一步:计算购入存货数量50件(30+20)和本月购入存货成本4450元(30×85+20× 95) 第二步: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根据公式 =(800+4450)÷(10+50)=元 第三步:计算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根据公式 =15×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概念:移动加权平均法就是对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的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1.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2.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数量*本次发货前的实际成本 3.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采用移动平均法能够使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当然现在采用会计电算化,可以由电脑程序自动生成,也是比较简单的。 因百度回答中,用表式怎么清晰,所以在这就不举例计算了。问题六:(计算题)关于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1月贷款本金余额 100万 2月贷款本金余额 100万 3月贷款本金余额 100+300=400万 平均=(100+100+400)3=200万问题七: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法的例题不用例题,你一看公式就能会一、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也叫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成本加月初存货成本的和,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加权平均单价=(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成本+月初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二、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移动平均法与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加权平均法一个月计算一次单位成本,而移动平均法每收进一次存货,就计算一次单位成本。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平均单价=(本次进货的成本+原有库存的成本)(本次进货数量+原有存货数量)本批发出存货成本=本批发出存货数量x存货当前移动平均单价问题八: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题如何算是指企业以各种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为权数,对各种长期资金的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资本总成本.计算比较复杂x0d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普通权益资本成本*权益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百分比)+[债务资本成本*(1-税率)*负债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x0d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利息率×(1-税率)(债务资本总资本)+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总资本)x0d股本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BETA系数×(市场风险溢价)x0d无风险收益率计算可以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当年最长期的国债年收益率为准;BETA系数计算,可通过公司股票收益率对同期股票市场指数(上证综指)的收益率回归计算得来;市场风险溢价=中国股市年平均收益-国债年平均收益问题九:加权平均法怎么算加权平均法是计算几何平均数的方法。 例如,某产品连续进了三批,分别为100件、200件、300件,单价分别为1万、万、万。 加权平均数=(100*1+200**)600=万 如满意,请采纳。

这是典型的分组数据的计算。用下面的公式, 其中Mi代表各分组的组中值,fi代表各组的频数,n代表总频数,这里就是22。这个公式计算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这道题的计算就是(450*3+550*6+650*4+750*4+850*5)22

中级经济师平均值法

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 (一)发展水平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时间序列中第一项的指标值称为最初水平,最末项的指标值称为最末水平,处于二者之间的各期指标值称为中间水平。根据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时的作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例题·单选题】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称为( )。A.变量B.发展水平C.增长量D.发展速度『正确答案』B(二)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它可以概括性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1.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由时期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各时期发展水平加总,除以时期序列的项数)【例题·单选题】某地区l990~l998年钢材使用量(单位:吨)如下:年份 使用量该地区1990-1998年钢材年均使用量为( )。 726吨 吨 吨 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年均使用量=(1316+1539+1561+1765+1726+1960+1902+2013+2446)9=(2)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计算。又分为两种情形。①资料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将各时点的指标值加总后除以时点个数)②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l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计算公式为:(各时点的指标值与其持续天数相乘,之后加总,再除以持续天数的总和)第二种情况,由间断时点计算。又分为两种情形。①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相等。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先求相邻两个时点指标值的平均数,之后将其平均数加总,再除以(时点个数-1)即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思想是“两次平均”:先求各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数,再对这些平均数进行简单算术平均。②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不相等。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先求相邻两个时点指标值的平均数,用其平均数与其持续天数相乘,之后加总,再除以持续天数的总和)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也采用“两次平均”的思路,且第一次的平均计算与间隔相等的间断序列相同;进行第二次平均时,由于各间隔不相等,所以应当用间隔长度作为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例题·单选题】某企业职工人数(单位:人)资料如下:该企业3~6月份平均职工人数为( ) 。 500人 400人 445人 457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平均职工人数=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是派生数列,要计算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不能就序列中的相对数或平均数直接进行平均计算;而必须分别求出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进行对比。(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1.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一基期水平根据基期的不同确定方法,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它表明现象逐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2)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它表明报告期比该固定时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例题1·单选题】增长量是( )。A.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B.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和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D.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正确答案』A【例题2·单选题】(2010年)在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A.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的加权平均数B.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积C.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逐期增长量个数D.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正确答案』D2.平均增长量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i=1,2……n)(逐期增长量加总后,除以逐期增长量个数)根据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平均增长量还可以用下式表现:累计增长量除以(时间序列项数-1),一定要注意分母是(时间序列项数-1)【例题1·多选题】(2006年)根据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可分为( )。A.累计增长量B.平均增长量C.逐期增长量D.环比增长量E.最终增长量『正确答案』AC

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考生应当专心备考复习,做好考前的备考工作,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估计量的样本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估计量的样本量

知识点:估计量的样本量

(一)估计量的性质

1.估计量的无偏性: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总是等于总体均值。

即:样本均值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均值,该估计量满足无偏性的要求。

2.估计量的有效性:在同一抽样方案下,对某一总体参数如果有两个估量值,方差越小的估计参数的效率越高,越有效。

即:假设A,B都是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其中A无偏估计量比其他无偏估计量具有较小的方差,该估计量满足有效性的要求。

3.估计量的一致性: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这个估计量就有一致性。

即:随着样本量的无限增加,样本估计量就充分靠近总体参数,该统计量满足一致性的要求。样本越大估计越准确。

(二)抽样误差的估计

1.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计算,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

2.抽样误差影响因素:总体分布、样本量、抽样方式、估计量的选择。

(三)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1.调查的精度。调查精度越高(误差水平越小),所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

2.总体的离散程度。总体的离散程度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3.总体的规模。总体规模越大,样本量也要随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的)。

4.无回答情况。在无回答率较高的调查项目中,样本量要大一些。

5.经费的制约。

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来临,为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深空网为大家整理了了中级经济师《专业知识和实务》金融专业第二章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的知识点,可收藏哦。单利和复利1、单利: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公式为:I=P×r×n央行规定:活期储蓄存款按复利,每个季度计息;其他储蓄存款按单利计息。2、复利:利滚利,每一期产生的利息加入本金一并计算下一期的利息,公式为:FV=P(1+r)n,I=FV-P=P[(1+r)n-1]现值和终值1、现值①系列现金流的现值:②连续复利下的现值:一年内多次计息的现值:连续复利现值公式:每年的计息次数越多,现值越小。随着计息间隔的缩短,现值以递减的速度减小,最后等于连续复利条件下的现值。2、终值①单利终值:FV=Px(1=rxn)②复利终值按年复利终值:一年复利多次的终值:连续复利终值:每年的计息次数越多,最终的本息和就越大。随着计息间隔的缩短,本息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最后等于连续复利的本息和。利率决定理论1、利率的风险结构:债券到期期限相同但利率不相同,原因:违约风险、流动性、所得税。2、预期理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短期利率的平均值;长期利率的波动小于短期利率的波动;短期利率的预期值是不同的。可以解释:①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利率有同向运动的趋势。②如果短期利率较低,收益率曲线倾向于向上倾斜;如果短期利率较高,收益率曲线倾向于向下倾斜。无法解释: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3、流动性偏好理论(纯货币分析”)货币需求变动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利率都不能继续下降而是“锁定”在这一水平,即货币需求线水平部分,此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只能依靠财政政策。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开考,想要快速提高分数?还身处迷茫中的你,可直接点击下方图片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前30天核心考点冲刺营”,助你成功上岸!

中级经济师计算机计算

中级经济师的考试采用机考形式,考生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在计算机进行,并且进入考场除了铅笔外不允许带入任何其他的文具。考生虽然不可以带计算器进考场,但是可以用电脑上自带的计算器用于计算。那么电脑中的计算器在哪里呢?怎样操作可以找出来呢?

一、电脑上的计算机怎么找出来?

点击电脑左下角「开始」「所有程序」「附件」「计算器」,点击计算器左上角「查看」,选择「科学型」计算器。

二、机考计算机使用方法

1.右键点击电脑左下角的“windows标志”,然后点击“计算器”,就会弹出计算器的小程序,再点击计算器界面的数字就可以进行计算了。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时,考生可以点击界面上的“查看”,然后选择“科学型”,就可以进行三角函数这类比较复杂的运算了。

更多中级经济师考试相关问题请访问来源页面:

从往年来看,中级经济师考试每年只举办一次,且考试时间一般固定不变的,对于首次报名的新考生,很多人并不了解中级经济师考试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吧。一、中级经济师考场可以自带计算器吗?考场不能自带计算器,但是可以用电脑上带的计算器,就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计算器,大家在家里模拟机考的时候可以多熟悉熟悉。毕竟如果不熟练使用的话是很影响做题速度的!二、中级经济师成绩一般多久出来?中级经济师考试成绩一般会多久出来?相信这个问题大家是最为关心的。根据往年的考试情况,税务师考试结束后,基本会在1~2个月左右的时间公布出来,按照上年的安排,11月份经济师考试结束后,12月末大家就可以查询自己的成绩了。三、机考会发放草稿纸吗?考生只允许携带铅笔,不过部分地区考场内是备有草稿纸的。例如,目前广西的中级经济师考试是会提供草稿纸的,考生无需自带。如下:“考场备有草稿纸供应试人员使用,考后收回。”四、考后审核当大家参加完经济师考试以后,大家除了查询成绩以外,也千万别忽略了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考核审核!考后审核基本会在成绩出来后和经济师证书领取前的这段时间里,所以当参加完经济师考试后,大家应当有所准备,准备接下来的审核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考后审核只是部分地区所要求的,假如考生不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资料审核,其合格成绩将会作废,所以,考生参加完考试后,一定要留意最新消息,查询一下自己所在地区是否需要考后审核。

1、右键点击电脑左下角的“windows标志”。

2、点击“计算器”即可。

3、弹出计算器小程序后,点击计算器界面的数字进行计算。

4、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时,可点击“查看”选择“科学型”。

5、然后就可以进行次方、三角函数等复杂运算了。

1、C,clear缩写,表示清零,作用是将计算器恢复到开机状态。

2、CE,仅表示清除当前数字,作用是将当前输入的数字清除回到0状态。

3、MS,存储当前显示的数值。

4、MR,读取当前存储器中的数值,并显示之。

5、MC,清除存储的数值。

6、M+,用存储的数值加上当前显示的数值,并将结果保存。

7、M-,用存储的数值减去当前显示的数值,并将结果保存。

8、EXP,表示做以10为底的方幂,例如“1EXP3”="1000"。

9、dms,将以度数表示的数转换为以度分秒表示的形式。

对于一些十分简单的运算,可以直接手动计算,操作电脑上的计算器反而会比较浪费时间;

电脑做题方式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在输入数字时要严谨认真, 避免因马虎大意造成答题失误;考试中涉及到的计算并不会很复杂,大家可以提前熟悉相关操作,临考才不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