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数效用论中级经济师

经济师考试(经济师)2025-05-21 09:11:41点击:10319

1、区别: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仅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2、联系是都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均为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均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他们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 从基数效用论的角度来说,以支出为x横轴,以效用为y纵轴画曲线,为消费者的支出效用曲线。既定收入为垂直于x横轴的直线,令该直线为l。当效用曲线与该直线相交时,交点为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可能获取的满意度。在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该曲线的可能形状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绘出若干条支出效用曲线。对于和l直线相交于最高点的曲线,该交点即为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限制下的消费者均衡点。 从序数效用论的角度来说,每一元钱的支出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人们会选择边际效用最大的物品先消费,从而逐渐选择次优边际效用点,直至支出达到收入限制点。 从以上两者解释,可以看出: 基数效用论是效用累加的曲线,在满足消费者均衡时,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消费先后次序,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均衡(注意这里可以用到加法交换律的思想,如15元钱收入,可5元买一碗饭,10元买一块巧克力,先买饭还是先买巧克力,得到的曲线是不同的,但交点却是相同的)。 序数效用论是按效用大小的顺序来安排消费的,按此方法选择出来的消费者均衡点,有可能只是基数效用论中上升最快,一开始切线斜率最大的曲线(如上例中假设消费者处于饥饿状态,按序数效用论,只能选择先买饭,再买巧克力),也有可能实际上并未满足整体效用最大化(注意这里受到了收入和商品价格的限制,如果一开始总是选择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商品消费,最后的剩余收入,可能无法再购买商品,造成收入的盈余,从而整体效用并没有基数效用论下的效用最大值)。 追问:用图该怎么表示!回答:这是用序数效用论的 无差异曲线 同一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效用都是相同的。 曲线离远点越远,效用就越高 但是现实中,消费者受到收入的约束 即图中的BA线 叫预算约束线。。 而I2这条无差异曲线与约束线相交的E点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中级经济师序数效用论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中级经济师考试共分为《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是一门难度较低的科目,不过该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考生同样不能忽视,下面深空网针对《经济基础知识》教材各章节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希望有所帮助。《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学习建议(一)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考试内容:导致供求曲线点移动和线移动的因素;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四大弹性的计算;以及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二)消费者行为理论考试内容: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的特征以及对应的基本假定;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三)生产和成本理论考试内容:企业形成的理论;几个关于成本的概念;短期成本曲线及其位置关系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利用图形记住理论知识。(四)市场结构理论考试内容: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五)生产要素市场理论考试内容: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几个概念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六)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考试内容: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的干预措施等内容。复习方法: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

中级经济师考《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两门科目。其中,《经济基础知识》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70道,每题1分;多选题35道,每题2分。《专业知识和实务》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其中单选题60道,每题1分;多选题20道,每题2分;案例分析题20道,每题2分。考试于11月12、13日举行,考试形式为电子化考试,应试人员须在连续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相应级别资格证书。《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的部分章节目录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二、市场供给;三、均衡价格;四、弹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二、预算约束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一、市场结构的类型;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一、市场失灵的含义;二、市场失灵的原因;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三、消费、储蓄和投资四、总需求和总供给;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三、经济发展;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一、价格总水平;二、就业与失业;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一、国际贸易理论;二、国际贸易政策。中级经济师合格标准中级经济师每个科目总分为140分,要求考生达到60%及60%以上的分数视为合格,即每个科目需要达到84分及84分以上。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开考,想要快速提高分数?还身处迷茫中的你,可直接点击下方图片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前30天核心考点冲刺营”,助你成功上岸!

经济师中级中的序数效用论

效用理论中,有效数字需要用任何叙述效应认知分他二者是最主要的区别,使用不同而且层次也不同

在效用理论中,有金属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只之分,二者最重要的差异性在于是否认同我非常的认同。

中级经济师考试共分为《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实务》两个科目,《经济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是一门难度较低的科目,不过该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考生同样不能忽视,下面深空网针对《经济基础知识》教材各章节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建议,希望有所帮助。《经济基础知识》各章节学习建议(一)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考试内容:导致供求曲线点移动和线移动的因素;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四大弹性的计算;以及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二)消费者行为理论考试内容: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的特征以及对应的基本假定;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复习方法:本章理解为主,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三)生产和成本理论考试内容:企业形成的理论;几个关于成本的概念;短期成本曲线及其位置关系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利用图形记住理论知识。(四)市场结构理论考试内容: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垄断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者行为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五)生产要素市场理论考试内容: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生产要素市场中的几个概念等。复习方法:本章图形较多,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六)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考试内容: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的干预措施等内容。复习方法:需要同学们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学习。

如果是用于考试理解,我建议你这样理解:1、基数效用论是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是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法。2、基数效用论是要表示用数量累积程度来衡量的“满足程度”。如50大于10,前者效用大于后者。而序数效用论是用通过顺序或等级表示,即第一比第二的效用大,美比丑的效用大。3、基数效用论涉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效用曲线以及后面的成本曲线。序数效用论涉及需求曲线的推导,是重点。搜索高级经济师必考题库100个心理学效应图文5分钟看懂经济学全集心理学十大效应定律十大经典心理学效应数学基数是指哪些数

伦理等,我们还是技术,它的效率,用舆论,我们还是给他在洗漱,他用任职二的,我觉得这个他的否认区别,我觉得应该还是应该及时的进行查分吧,现在难听

在效用理论中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之分,二者最主要的差异性在于是否认同效用具有可加性。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4-3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中级经济师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x0dx0a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x0dx0ax0dx0a  一、基数效用x0dx0ax0dx0a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x0dx0ax0dx0a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x0dx0ax0dx0a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x0dx0ax0dx0a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x0dx0ax0dx0a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x0dx0ax0dx0a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x0dx0ax0dx0a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x0dx0ax0dx0a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x0dx0a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x0dx0ax0dx0a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x0dx0ax0dx0a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x0dx0ax0dx0a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x0dx0ax0dx0a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基数效用是马歇尔提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此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序数效用是希克斯提出的,采用无差异曲线推导出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二者主要区别是,基数效用论主张效用可以用数字来衡量,而序数效用论主张效用只能用大小来比较,不能用数字来衡量。

效用有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之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基数效用论者把效用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其中,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值是多少;边际效用MU具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2)使用的分析工具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以及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约束线作为工具。(3)均衡条件的表达也不同。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经济师栏目我们精心为广大考生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17知识点:消费者行为理论”,各位同学赶快学起来吧,做好万全准备,祝各位同学考试顺利通过。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经济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是真个经济性的一个基础。

3、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序数效用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4、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 可传递性 消费者总是偏好多而不是少;消费者对这条取消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绝对值)。

5、预算约束:影响因素:收入变动 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相对价格变动: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项左移,下降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动,那么预算线不动。

6、消费者均衡:实现均衡的前提:偏好、价格、收入不变;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的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7、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购买量发生变化。正常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化,低档品同方向变化;2)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变化。正常、抵挡物品: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正常、抵挡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8、总效应: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