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货币的形态

经济师考试(经济师)2025-05-20 21:08:39点击:9210

1.实物货币(商品货币)实物货币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相等的货币。实物货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等,都在不同时期扮演过货币的角色。但这些实物货币都有其缺点。如体积笨重,不能分割,携带不方便等,无法充当理想的货币。实物货币是与原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速度的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材料逐渐转到那些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身上,出现了金属货币。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由于金属矿藏的发现、开采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熔炼技术的发明,金属在交换中逐步成为主要对象,从而使金属成为货币材料。金属货币的演化经历了由贱金属到贵金属,由称量货币到铸币,由私人铸币到国家铸币的演变过程。货币金属最初是贱金属,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铜。贱金属与初步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相适应的,但后来存在货币材料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争夺原材料的问题,而且由于价值量的降低,不适应大宗交易。随着贵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于是币材由铜向银和金过渡。到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时期。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状流通的,每次交易时要称其重量估其成色,这时的货币称作称量货币。英镑的“镑”,五铢钱的“铢”都是重量单位,从中可以看出称量货币的踪迹。称量货币在交易中很不方便,难以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第三次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一些信誉好的商人就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其重量和成色,进行流通,于是出现了最初的铸币,即私人铸币。当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的范围后,金属块的重量和成色就要求有更具权威的证明,于是国家便开始管理货币,并凭借其政治权力开始铸造货币,于是经国家证明的、具有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铸成一定形状的国家铸币出现了。金属具有实物货币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价值比较稳定,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等。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3.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代用货币的本身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

1.实物货币也称商品货币2.金属货币3.代用货币4.信用货币。由于在当代市场经济中,尤其是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信用货币的构成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钞货币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存款货币越来越多,这就为银行通过电子计算机划拨资金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拓展资料:1、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可以用A来换取D,这样他就可以用B来和甲交换A,尽管A并不是他最终需要的,它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我们把在这个事例中的角色延伸开来,把甲指代成买家,乙指代成卖家,丙指代成市场,它既可以是某个丙,也可以是内部存在交换的组合。这样A就充当了通货的角色,即甲用A来向乙购买他所需的B,而乙则持有A并用它来和丙交换D。2、当交换在更大范围内发生,交换双方供给与需求双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断降低,如果市场的规模足够大,那么就总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够提供缺失的供给来满足交换者的需求。这个第三方就是市场,市场是包含所有交换者的总体。在上述甲乙丙交换的例子中,我们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来做一个一般的说明:假定丁余D缺E,戊余E缺F,庚余F缺A。显然,交换如果能够进行,乙、丁与戊都应该和A的接受者约定A可以换取其所需,于是乙、丁与戊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我们再追溯A的来源,甲的A从何而来呢?存在两种可能:交换所得或者自行产出。如果是自行产出,那么甲就成为一个通货的生产者,进一步说是货币的发行者,他显然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A可以用来交换其所需,因为他正在这么做。如果是交换所得,我们不妨称呼这个交换对象为天干,那么甲与天干交换得到A的时候,乙就成为来自市场的第三方,甲也应与乙约定A可以交换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我们把这个事件中的交换关系进行简并,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只要交换者与市场能够达成一个约定,约定某个物品对其他物品的交换权,那么交换就总能够进行。

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为了做好备考,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的本质

掌握货币的本质。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熟悉):(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直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其流通分两个阶段:

(1)初级阶段,非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2)高级阶段,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金属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第一,货币材料:贱金属——贵金属;第二,以金属的自然形态流通——铸币流通。

2.代用货币——可以与实物货币等价交换

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代用货币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其主要特征有:

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

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后来中央银行逐渐垄断了银行券发行。

3.信用货币——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掌握)

①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④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信用货币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之后的“第三代货币”。

货币有哪三种形态?一般来说,货币的三种表现形态为:实物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每种形态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共识信用。 实物货币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相等的货币。实物货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等,都在不同时期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实物货币是与原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速度的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材料逐渐转到那些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属身上,出现了金属货币。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像我们接触最多了解最多的古代铜钱和现代的金银以及铂金等。金属具有实物货币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价值比较稳定,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等。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包括银行券、票据、纸币、金属辅币以及电子货币均属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而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其作为一种信用凭证,完全依靠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而流通。信用货币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的货币形态。最后就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又称网络货币。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储值’或‘预付’类电子支付工具,其中存放着消费者可使用的资金或币值,通过销售终端、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功能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电子货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现金或货币无纸化、电子化和数字化后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不仅安全、快捷,而且避免了使用传统货币时缴款等待、找零等麻烦以及需要面对面交易等缺点。 而支付可分为现金支付、电子支付和数字支付。这三种支付方式可以并存,但具有替代性,可以相互转化。它们各有特点、利弊,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支付选择。 关于货币的形态其实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步步演变而来,但是它们从一般价值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其实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初级经济师货币形态

考试马上就要来了,考生需要加快备考复习的进度,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级经济师2020金融专业备考知识点:信用货币",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初级经济师2020金融专业备考知识点: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定义: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一)信用货币的产生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时需要的条件:

1.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

2.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此内容在货币供给中详细说明)

(二)信用货币的形态

(1)期票:到规定日期才能领取商品或货币的票据

(2)银行券:没有固定支付日期,可随时兑换黄金

(3)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

(4)辅币: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

(5)纸币

(6)银行存款

(7)电子货币

(三)信用货币的特征

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已经完全脱离。

它的发行以国家在一定时期提供的商品、劳务量为保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信用货币实际上是银行债务的凭证,信用货币流通则是中央银行债务的转移。

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①表现为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②表现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强制社会向其提供信用。

4.信用货币具有管理货币性质。

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管理货币流通,使货币流通符合客观的流通规律,保证信用货币的正常流通。

(四)信用货币的发展趋势

电子货币的特殊属性:

1.发行主体的多元化,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既有中央银行,又有一般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

2.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靠光波、电波传递。

特征:方便性、通用性、高效性。

很多小伙伴们对于基础知识可能掌握的不是很牢固,有些知识点掌握的还很模糊,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级经济师2020《经济法基础》:货币的产生和职能”,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初级经济师2020《经济法基础》: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考试内容:熟悉货币产生的过程,掌握货币的本质。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此时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货币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一极是货币。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考试内容: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然而,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充当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具体形式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商品转移和货币转移不同时进行。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三)货币流通规律

考试内容:掌握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和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了解即可。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考试如果想要发挥的更好,考前的备考复习是不能少的,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货币形态的演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货币形态的演变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直接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

2.代用货币

(1)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

(2)代用货币是实物货币的价值符号,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低于额定价值。代用货币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3)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

3.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者债权债务凭证。除纸张和印制费用外,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

(2)现代信用货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两种主要存在形式。

(3)现代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

①是央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②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③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④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4.电子货币

(1)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有人称电子货币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之后的“第三代货币”。实质上,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

货币形态的转换中级经济师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应该抓紧时间做好备考工作,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知识点:国际货币体系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1.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做的一系列安排。

2.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2)确定汇率制度

(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1.国际金本位制

(1)英国1821年最早采用该制度;

(2)金本位制内容:

①由铸币平价决定的汇率构成各国货币的中心汇率。铸币平价: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决定两国货币汇率。

②市场汇率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黄金输送点。

黄金输送点:当汇率对一国不利时,人们就不用银行券对外进行支付,而改用黄金,因而各国货币汇率波动很小。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主要运行特征:

①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双挂钩原则。

②可调整的固定汇率:人为的固定汇率制度。

③国际收支的调节: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长期失衡通过汇率平价解决。

(2)特里芬难题:“双挂钩”的规定蕴含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3.牙买加体系

主要运行特征: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黄金、美元地位下降,日元、马克所占比重增加。

(2)多种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①发达国家:单独浮动、联合浮动;

②发展中国家:盯住某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实行单独浮动的很少。

(3)国际收支的调节:经常账户失衡调节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融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等方式。

(三)国际主要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①监督成员国及全球的经济、金融发展和政策;

②向有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贷款;

③向成员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提供技术援助。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

①份额:成员国认缴的资本金,包括加入时认缴和增资份额。25%以特别提款权或主要国际货币缴纳;75%以本币缴纳。

它将决定成员国在组织中的投票权、借款数量和特别提款权的分配。

成员国缴纳的份额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

②借款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

①备用安排:又称为普通贷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基本、最早设立的一种贷款。备用安排的最高额度为成员国份额的125%,拨付期为12-18个月。

②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结构缺陷导致的严重国际收支问题。

③减贫与增长贷款:是低息贷款。

其他贷款还有补充储备贷款、应急信贷额度、紧急援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特点:主要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题;是有政策条件的;是临时性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些发达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成为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救助的主要对象。

2、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开发机构。

宗旨:对生产性投资提供便利,协助成员国的经济复兴以及生产和资源的开发;促进私人对外贷款和投资;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

世界银行贷款的特点:贷款期限较长;贷款要实行浮动利率;通常对其资助的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外汇部分;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较长。

世界银行集团的其他机构:

(1)国际开发协会:主要是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世界银行贷款被称为“硬贷款”,国际开发协会贷款被称为“软贷款”。

(2)国际金融公司:主要通过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

(3)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世界银行集团最年轻的成员。

3、国际清算银行

英、法、德、意、比、日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根公司等组成的银行集团。

目的: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额外的便利,并在国际清算中充当委托人或代理人。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共同接受的价值体化物,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漫长的岁月中,货币的表现形式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

1、实物货币阶段: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实物货币的特点是,它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即实物货币是以货币商品本身的价值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货币商品本身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决定了货币商品的价值,又决定了实物货币的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

2、贵金属货币阶段:铁器的出现,引起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金属作为商品参加到交换的行列中去,于是导致了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过渡。

起初有用铁等贱金属作为货币的。

但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域的限制,货币材料逐渐固定到贵金属(金或银)身上。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把货币金属铸成具有一定形状、一定重量,并具有一定成色的金属铸币,以便于流通。

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进展,它奠定了货币制度的基础。

一般说来,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最初各国的铸币有各式各样的形式,但后来都逐步过渡到圆形,这是因为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

3、代用货币(最常见的是纸币)阶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银的采掘跟不上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就逐渐产生了代用货币,用以代替金属货币,实现商品交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流通中对金银需要量日益增加的矛盾。

代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它的形态有国家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 *** 或银行发行的纸币等。

这种代用货币所代表的是金属货币,也就是说,代用货币尽管在市面上流通,从形式上发挥着交换媒介的作用,但是它却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货币。

而代用货币比较完善的形式是纸币。

4、信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的出现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结果。

20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使各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这就使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1)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2)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做准备的,国家也不予承诺兑现金属货币。

尽管事实上采用信用货币制度的国家都具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外汇和有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纸币和银行券的准备,但已不必严格遵守保持十足准备的要求,这些资产往往可以移作他用。

(3)信用货币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

5、电子货币:随着现代信用制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货币形式的发展从有形到无形,逐步产生了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为信用卡(链接信用卡),它储藏了持卡人的姓名、银行账号等信息,放入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终端机后,银行就自动记帐、转账或换取现金。

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它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贮存于银行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使一切交易活动的结转账都通过银行计算机网络完成,既迅速又方便,可以节省银行处理大量票据的费用。

电子货币现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银行信用卡的迅速发展,将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取代现金。

当然,货币的主要功能仍然存在,变化的只是货币的形式而已。

对于中级经济师考生而言,复习时有针对性地掌握重点,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拿下高分!考试当中《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的金融专业重要考点-基础货币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考生需掌握其定义和构成等内容。基础货币定义(1)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储备货币,是非银行公众持有的通货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现金+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2)高能货币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能随时转化为存款准备金,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货币。(3)基础货币的最基本特征:①是央行的货币性负债,不是央行资产或非货币负债,是央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②央行可以影响它,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③它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创造信用。④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基础货币构成基础货币量、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率,存款与通货的比率都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高能货币量取决于央行的行为。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率取决于银行体系。存款与通货的比率既取决于公众行为,也受到银行存款服务水平和利率的影响。基础货币B包括流通中现金C和准备金R,而后者又包括活期存款准备金Rr、定期存款准备金Rt和超额准备金Re。B=C+Rr+Rt+Re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渠道(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再贴现。(2)收购黄金、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投放货币。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即将开考,想要快速提高分数?还身处迷茫中的你,可直接点击下方图片参加“2022年中级经济师考前30天核心考点冲刺营”,助你成功上岸!

初级经济师货币形态演变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共同接受的价值体化物,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漫长的岁月中,货币的表现形式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

1、实物货币阶段: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

实物货币的特点是,它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即实物货币是以货币商品本身的价值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货币商品本身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决定了货币商品的价值,又决定了实物货币的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

2、贵金属货币阶段:铁器的出现,引起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金属作为商品参加到交换的行列中去,于是导致了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过渡。

起初有用铁等贱金属作为货币的。

但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域的限制,货币材料逐渐固定到贵金属(金或银)身上。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把货币金属铸成具有一定形状、一定重量,并具有一定成色的金属铸币,以便于流通。

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进展,它奠定了货币制度的基础。

一般说来,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最初各国的铸币有各式各样的形式,但后来都逐步过渡到圆形,这是因为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

3、代用货币(最常见的是纸币)阶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银的采掘跟不上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的需要,就逐渐产生了代用货币,用以代替金属货币,实现商品交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流通中对金银需要量日益增加的矛盾。

代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作为货币的物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它的形态有国家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 *** 或银行发行的纸币等。

这种代用货币所代表的是金属货币,也就是说,代用货币尽管在市面上流通,从形式上发挥着交换媒介的作用,但是它却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货币。

而代用货币比较完善的形式是纸币。

4、信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的出现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结果。

20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使各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这就使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是:(1)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2)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做准备的,国家也不予承诺兑现金属货币。

尽管事实上采用信用货币制度的国家都具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外汇和有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纸币和银行券的准备,但已不必严格遵守保持十足准备的要求,这些资产往往可以移作他用。

(3)信用货币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

5、电子货币:随着现代信用制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货币形式的发展从有形到无形,逐步产生了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为信用卡(链接信用卡),它储藏了持卡人的姓名、银行账号等信息,放入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终端机后,银行就自动记帐、转账或换取现金。

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它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贮存于银行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使一切交易活动的结转账都通过银行计算机网络完成,既迅速又方便,可以节省银行处理大量票据的费用。

电子货币现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银行信用卡的迅速发展,将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取代现金。

当然,货币的主要功能仍然存在,变化的只是货币的形式而已。

几千年来,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迄今为止,货币形式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几个发展阶段,从总的趋势来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产生流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一般价值形态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还不发达的古代,实物货币的形式五花八门,重要的外来商品和本地易于转让的财产充当了货币。 实物货币都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2)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化。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适宜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属来充当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但是金属货币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这就是面对不断增长的进入交换的商品来说,货币的数量却很难保持同步的增长,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受金属的贮藏和开采量的先天制约,因此在生产力急速发展时期,大量商品却往往由于货币的短缺而难以销售,引发萧条。同时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也影响了金属货币的使用。  (3)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纸币现钞和存款货币。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信用货币可以直接兑现或部分有条件兑现金属货币,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激化和战争的影响,金属货币制度受到破坏,政府滥用信用货币发行权造成通货膨胀,使信用货币的兑现性大大削弱,金属货币自由铸造和流通的基础也遭到破坏,于是各国政府在30年代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为了做好备考,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货币的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的本质

掌握货币的本质。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出发来揭示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三个方面:

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熟悉):(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熟悉货币形态的演变: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直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具有相应的价值和特定的使用价值。其流通分两个阶段:

(1)初级阶段,非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2)高级阶段,金属的实物货币流通阶段。

金属货币流通的发展过程:第一,货币材料:贱金属——贵金属;第二,以金属的自然形态流通——铸币流通。

2.代用货币——可以与实物货币等价交换

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实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代用货币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是由实物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其主要特征有:

①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代用货币。

②银行券的发行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③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后来中央银行逐渐垄断了银行券发行。

3.信用货币——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与实物货币按某种平价相兑换。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掌握)

①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本身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

④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是信用货币与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继金属铸币、纸币之后的“第三代货币”。

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五个阶段。

相关介绍: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在世界各国的货币发展史上,可以说除去信用货币、纸币和金属货币,其他担任过货币角色的各种商品,都可以称之为 “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货币之一。金属货币所以能在流通使用中逐渐取代了自然物货币和其他商品货币。

3.纸币:

纸币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人们最初认为,只有金属货币才是货币。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5.电子货币:

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或者通过银行及第三方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务,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途径将银行中的余额转移,从而能够进行交易。

扩展资料

货币形式亦称“货币价值形式”。它是固定地由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来表现其他所有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它的进步在于原来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不固定的,因时因地而异,每一交换区域都有几种不同的商品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形式

打字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具体形式就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贵金属的调换形式出现的。由于金属条宽的成色,重量不同,每次交换都要查橙色,称重量给商品交换带来的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从上合面和价值的金属货币,这就是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分量,成为不足值的驻地,但是这种不足值的货币仍然可以充当零封手段,因为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媒介物,他在商品生产者手中只做短暂停留。商品生产者所关心的不是货币是否阻止,还是能否用货币换回他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情况表明,金属过敏在可以用一种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能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业银,商业银行随之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包括银行,证券,商业期票,银行汇票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自动转账业务的电子货币。尽管货币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货币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没有改变。

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五个阶段

(1)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物品充当货币材料的货币形式。 中外历史上实物货币种类很多,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实物货币有贝类、谷帛等。但是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于分割、保存、不便携带,且价值不稳定,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2)金属货币:以铜、银、金等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其中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金属货币有两种形式:一是称量货币,二是铸币。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的优势,金属货币的局限性主要是携带不便,其数量受金属贮存和开采量的限制,不能灵活适。

(3)纸币:一是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二是商人发行的兑换券;三是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银行券。目前各国流通中使用的现钞绝大部分是国家授权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又称法定货币或现钞,它不以金、银作为支持,发行保证,是纯粹的信用货币。 应经济发展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4)存款货币:是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与现钞相比,存款货币支付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绝大部分交易支付都利用存款货币来完成。

(5)电子货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电子货币可以代替现金和支票进行支付,对传统的货币发行流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