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萨缪尔森中级经济师

经济师考试(经济师)2025-05-22 07:38:20点击:5683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市。1930年考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193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入哈佛大学深造,1936年和1941年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至今。他也是许多政府机构中的顾问,曾任全国资源计划署、战时生产局、预算局、财政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兰德公司等机构的顾问。曾于1941年获哈佛大学戴维·韦尔斯博士论文奖;1947年获美国经济学协会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70年获伊利诺斯州斯威林大学荣誉奖章;1971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艾伯特·爱因斯坦奖等;1952年任经济计量学协会会长;1961在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1965—1968年任国际经济协会会长等。

萨缪尔森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年初版,后与诺德豪斯合著修订版)、《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年,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充分就业:目标与经济稳定》(1967年,与伯恩斯合著)、《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5卷(1966—1986)等。

萨缪尔森的主要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分析、“显示性偏好”理论、“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萨缪尔森检验”方法等范畴,在提高经济理论的科学水平方面,比当代其他经济学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新古典综合分析

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即他的著作《经济学》一书中。萨缪尔森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二者加以结合,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按照该体系,既然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可以把资本主义稳定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和消费者最大满足的结论仍然是正确的。

比较静态与动态对应分析

萨缪尔森在他的研究中采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萨缪尔森认为,以往的经济理论都具有两个共同之处,即建立均衡状态并研究维持稳定均衡的条件。所谓均衡状态就是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值或极小值时的状态,而稳定均衡的条件是经济变量一旦离开极大值或极小值时能否回到原有均衡状态的条件。所谓比较静态分析是探求外界参数的变化对均衡位置的影响;而动态分析则寻找经济变量从一个均衡点移动到另一个均衡点所经历的途径。他认为,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可行而有意义的经济理论。据此,他借用物理学中的“对应原则”来实现二者的结合。即在一个模式失去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即可恢复“旧”静态理论的一些均衡特质。

加速原理

凯恩斯在论述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时指出,当投资增长时,国民收入的增长应该数倍于投资的增长,而倍数的大小可以用乘数来表示。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在探求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时,必须考虑乘数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萨缪尔森对乘数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做了系统的研究,根据乘数和加速数的各种可能的数值的配合,他得到了投资的扩大可能造成的四种不同情况:(1)国民收入逐渐扩大到预期的数值;(2)国民收入上下波动,逐渐稳定于乘数所预期的数值;(3)国民收入呈现越来越大的波动,以致无穷;(4)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最后按固定比例上升。此后,乘数与加速相结合成为较普遍被利用的分析工具,特别是在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中更是如此。

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补充和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宣称,国际贸易取决于各自拥有的资源禀赋差异程度,在两国资源相对丰富程度不同的条件下,一国出口的物品应该是在较大的程度上使用该国相对丰富的资源的物品。这一定理的正确性取决于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如:贸易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在有效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下,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的关系不变;生产规模改变时收益不变,而生产规模不变时收益递减;在有效的商品的价格比例下贸易国的消费结构不变。萨缪尔森证明如果上述四个假设条件成立,那么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逻辑上成立。同时,他还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详细论述了多种因素和多种商品的价格的均等化问题。被西方人士公认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

福利检验法

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在这一领域各个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直接的新福利经济学,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数学方式把个人间的可比效用加起来以形成社会福利函数。同时,将帕累托的最优化理论加以精密化,从商品组合的分配考虑并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予以明确表述,提出了所谓的“萨缪尔森检验”方法。按照该检验方法,要考察一种状况依据社会福利条件是否优越于另一种状况,必须是该种状况的每一种商品组合的分配与另一种状况的分配相比较时,前者至少能使一个人有利而不对任何人不利。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以来在福利经济学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

单独的《微观经济学》是中级,合一起的《经济学原理》是初级。教材还是不错的,不过我更喜欢曼昆和平迪克的微观经济学,这两本教材比较经典了。

这个不太了解

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

属于中级的入门吧,中级微观一般是平迪克的和范里安的。

2021中级经济师打卡_经济基础知识每日一练

[单选]1.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这个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首次提出来的。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弗里德曼

D.保罗·萨缪尔森

[单选]2.关于公共物品融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私人融资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B.政府融资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C.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

D.私人融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单选]3.公共物品的特征中,( )是主要特征。

A.非排他性

B.非竞争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单选]4.由于公共物品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理性的个人倾向于他人付费,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是( )。

A.免费搭车

B.外部经济

C.外部不经济

D.逆向选择

[单选]5.政府融资的缺点是( )。

A.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B.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结构不平衡

C.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

D.比较理想,很难实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参考答案】D。

解析:这个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故本题选择D选项。

2、【参考答案】C。

解析:政府融资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选项A说法错误。私人融资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选项B说法错误。联合融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选项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择C选项。

3、【参考答案】B。

解析: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故本题选择B选项。

4、【参考答案】A。

解析:由于公共物品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理性的个人倾向于他人付费,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是“免费搭车”,故本题选择A选项。

5、【参考答案】A。

解析: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故本题选择A选项。

推荐: 「11月」2021年中级经济师每日一练汇总(每日更新)

萨缪尔森中级经济师

这个不太了解

属于中级的入门吧,中级微观一般是平迪克的和范里安的。

本文“2017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跟着经济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年)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都  将(  )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A.货币供求总量失衡  B.工资上涨  C.物价上涨  D.进出口总额失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含义。无论是西方 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都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将物价上涨作为通 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2.(2015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其主要结论是(  )。  A.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B.物价水平决定货币流通速度  C.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物价水平  D.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决定物价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需求的内容。费雪方程式 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3.(2015年)下列存款中,属于基础货币的是( )。  A.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居民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C.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D.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包括中 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4.(2014年)目前划分不同货币层次的依据是(  )。  A.利率水平  B.资产的流动性  C.货币的国际水平  D.货币的材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层次的划分。目前一般依 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 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5.(2014年)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提出,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则(  )。  A.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反比,货币价值与货币 量成正比  B.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正比  C.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 量成反比  D.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反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学派认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6.(2014年)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是( )。  A.货币供应量下降  B.人均货币存量下降  C.人均货币所得下降  D.物价上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含义。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7.(2013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是(  )。  A.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的现象  B.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C.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因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现象  D.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现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比较规范的通货膨胀定义是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所下的定义,即“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  8.(2013年)目前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的一般依据是( )。  A.货币的名义购买力  B.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C.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各类存款量  D.货币资产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目前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9.(2013年)在古典货币数量说中,费雪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理论观点是( )。  A.物价水平决定货币量  B.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C.资本的供给状况决定货币量  D.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决定货币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货币数量说中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2015年)纳入到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畴的机构或市场包括(  )。  A.银行  B.证券市场  C.中间业务市场  D.财政部门  E.保险市场  【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或每年)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 金总额。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提示】此题涉及的内容新教材已删除  2.(2014年)基础货币包括(  )。  A.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  B.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D.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E.中央银行的资产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货币的构成。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故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 用“B’表示。  3.(2014年)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中,属于紧缩的需求政策的措施有(  )。  A.政府发行公债  B.增加政府支出  C.减少政府税收  D.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E.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向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答案】ADE  【解析】本题考查紧缩的需求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紧缩的需求政策包括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 通过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4.(2013年)制约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  A.储户提取现金的数量  B.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  C.企事业单位及公众缴付税款的数量  D.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数量  E.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数量  【答案】ACE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 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 生存款的能力主要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距离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加快备考的进度,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财政税收常考知识点:公共物品的概念及其特征”,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财政税收常考知识点:公共物品的概念及其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纯公共物品(萨缪尔森)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例如:国防、街心花园、市政设施(路灯) 。

2、公共物品的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萨缪尔森的著作主要有: 《经济分析基础》(1947年), 《经济学》 (1948年...

单独的《微观经济学》是中级,合一起的《经济学原理》是初级。教材还是不错的,不过我更喜欢曼昆和平迪克的微观经济学,这两本教材比较经典了。

中级经济师萨缪尔森

本文“2017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跟着经济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年)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都  将(  )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A.货币供求总量失衡  B.工资上涨  C.物价上涨  D.进出口总额失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含义。无论是西方 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都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将物价上涨作为通 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2.(2015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T,其主要结论是(  )。  A.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B.物价水平决定货币流通速度  C.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物价水平  D.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决定物价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需求的内容。费雪方程式 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3.(2015年)下列存款中,属于基础货币的是( )。  A.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居民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C.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D.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供给。基础货币,包括中 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4.(2014年)目前划分不同货币层次的依据是(  )。  A.利率水平  B.资产的流动性  C.货币的国际水平  D.货币的材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层次的划分。目前一般依 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 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5.(2014年)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提出,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则(  )。  A.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反比,货币价值与货币 量成正比  B.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正比  C.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 量成反比  D.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反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学派认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6.(2014年)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是( )。  A.货币供应量下降  B.人均货币存量下降  C.人均货币所得下降  D.物价上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含义。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7.(2013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是(  )。  A.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的现象  B.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C.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因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现象  D.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现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通货膨胀的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比较规范的通货膨胀定义是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所下的定义,即“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  8.(2013年)目前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的一般依据是( )。  A.货币的名义购买力  B.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C.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各类存款量  D.货币资产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目前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9.(2013年)在古典货币数量说中,费雪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理论观点是( )。  A.物价水平决定货币量  B.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  C.资本的供给状况决定货币量  D.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决定货币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货币数量说中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2015年)纳入到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畴的机构或市场包括(  )。  A.银行  B.证券市场  C.中间业务市场  D.财政部门  E.保险市场  【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或每年)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 金总额。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提示】此题涉及的内容新教材已删除  2.(2014年)基础货币包括(  )。  A.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  B.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D.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E.中央银行的资产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货币的构成。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故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 用“B’表示。  3.(2014年)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中,属于紧缩的需求政策的措施有(  )。  A.政府发行公债  B.增加政府支出  C.减少政府税收  D.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E.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向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答案】ADE  【解析】本题考查紧缩的需求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紧缩的需求政策包括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 通过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4.(2013年)制约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  A.储户提取现金的数量  B.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  C.企事业单位及公众缴付税款的数量  D.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数量  E.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数量  【答案】ACE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 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 生存款的能力主要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1915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市。1930年考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193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入哈佛大学深造,1936年和1941年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至今。他也是许多政府机构中的顾问,曾任全国资源计划署、战时生产局、预算局、财政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兰德公司等机构的顾问。曾于1941年获哈佛大学戴维·韦尔斯博士论文奖;1947年获美国经济学协会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70年获伊利诺斯州斯威林大学荣誉奖章;1971年获美国国家科学院艾伯特·爱因斯坦奖等;1952年任经济计量学协会会长;1961在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1965—1968年任国际经济协会会长等。

萨缪尔森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年初版,后与诺德豪斯合著修订版)、《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年,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充分就业:目标与经济稳定》(1967年,与伯恩斯合著)、《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5卷(1966—1986)等。

萨缪尔森的主要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分析、“显示性偏好”理论、“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萨缪尔森检验”方法等范畴,在提高经济理论的科学水平方面,比当代其他经济学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新古典综合分析

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即他的著作《经济学》一书中。萨缪尔森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二者加以结合,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按照该体系,既然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可以把资本主义稳定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和消费者最大满足的结论仍然是正确的。

比较静态与动态对应分析

萨缪尔森在他的研究中采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萨缪尔森认为,以往的经济理论都具有两个共同之处,即建立均衡状态并研究维持稳定均衡的条件。所谓均衡状态就是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值或极小值时的状态,而稳定均衡的条件是经济变量一旦离开极大值或极小值时能否回到原有均衡状态的条件。所谓比较静态分析是探求外界参数的变化对均衡位置的影响;而动态分析则寻找经济变量从一个均衡点移动到另一个均衡点所经历的途径。他认为,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可行而有意义的经济理论。据此,他借用物理学中的“对应原则”来实现二者的结合。即在一个模式失去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即可恢复“旧”静态理论的一些均衡特质。

加速原理

凯恩斯在论述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时指出,当投资增长时,国民收入的增长应该数倍于投资的增长,而倍数的大小可以用乘数来表示。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在探求投资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时,必须考虑乘数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萨缪尔森对乘数和加速原理的联合作用做了系统的研究,根据乘数和加速数的各种可能的数值的配合,他得到了投资的扩大可能造成的四种不同情况:(1)国民收入逐渐扩大到预期的数值;(2)国民收入上下波动,逐渐稳定于乘数所预期的数值;(3)国民收入呈现越来越大的波动,以致无穷;(4)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最后按固定比例上升。此后,乘数与加速相结合成为较普遍被利用的分析工具,特别是在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中更是如此。

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补充和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宣称,国际贸易取决于各自拥有的资源禀赋差异程度,在两国资源相对丰富程度不同的条件下,一国出口的物品应该是在较大的程度上使用该国相对丰富的资源的物品。这一定理的正确性取决于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如:贸易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在有效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下,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的关系不变;生产规模改变时收益不变,而生产规模不变时收益递减;在有效的商品的价格比例下贸易国的消费结构不变。萨缪尔森证明如果上述四个假设条件成立,那么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逻辑上成立。同时,他还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详细论述了多种因素和多种商品的价格的均等化问题。被西方人士公认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

福利检验法

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在这一领域各个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直接的新福利经济学,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数学方式把个人间的可比效用加起来以形成社会福利函数。同时,将帕累托的最优化理论加以精密化,从商品组合的分配考虑并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予以明确表述,提出了所谓的“萨缪尔森检验”方法。按照该检验方法,要考察一种状况依据社会福利条件是否优越于另一种状况,必须是该种状况的每一种商品组合的分配与另一种状况的分配相比较时,前者至少能使一个人有利而不对任何人不利。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以来在福利经济学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

初级经济师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

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出生于1915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创立“后凯恩斯主义流派”。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萨缪尔森作品<经济学>是美国教育史上最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教材之一,自从1948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保持近三十年的畅销,并被翻译成20种文字,在近半个世纪里一直保持着每年五万册的销量。萨缪尔森曾因将数学分析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巨大贡献而在1970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萨缪尔森于美国时间2009年12月13日在贝尔蒙特的家中辞世,享年94岁。‍‍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2009年12月13日,保罗.萨缪尔森,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凯恩斯主义者,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凯恩斯多有交集,且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干预理论方面。当凯恩斯宣称,“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其正确与否,都比通常所认为的力量更大”的时候,为了影响年轻人,他则表示:“假如我能够为这个国家写作经济学教科书的话,我才不关心是谁起草一个国家的法律。”这成为了他的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口号,也成为了他辉煌人生中的一个注脚。“我是一个运动场上的看台座位,能够坐到上面去观察几乎一个世纪的基础性经济学的历史。” 他自称研究经济学,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机缘巧合。他认为自己终其一生都足够“幸运”——“我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 而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所有的这些因为好运气所导致的事情,都应该放到经济学历史中的根本性趋势这一背景之下去理解。” 按照出生日期记载,他出生于1915年5月15日。但是,他却总是觉得自己的真正出生日期是1932年1月2日的上午,地点是芝加哥大学。“早晨8 点,当我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的讲堂的时候,我又‘再生’了一次。那天的讲座主题,是马尔萨斯的理论——直到密集程度超过了每英亩土地所能够维持的人口生活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将像兔子一样的繁殖,之后不断增长的死亡率则与出生率达到了平衡。它们是如此简单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于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神秘的复杂性。” 当时,这位“因为离家和学校近”所以来到旧式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的萨缪尔森,还只有16岁。而在他看来,1932年,是生而为经济学家的大好时机。因为当时政治经济学的领域里,正在等待着新方法、新典范、新好手与新问题的光临。“科学是只寄生虫,病人的数目越多,生理学与病理学究越进步,治疗方法从病理学中产生。1932年也是大萧条进入低谷期,一棵新苗正从腐烂的土壤中长出我们今天称之为的宏观经济学。” 或许,比仅仅是运气所导致的结果更加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有益的现实:经济学正好适合与他。他为学术研究而生。在当时,这个学科刚好在理论和统计上都进入了一个数学化的阶段。作为一个早熟的年轻人,“我一直熟稔于逻辑操作以及解谜的IQ测试游戏。因此,假如说经济学对我是最理想的一个学科的话,也可以说,我也是经济学最理想的研究者。”因此,他像茨威格一般提醒年轻人,“永远不要低估,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这能够让可能的后进生变成开心的战士。”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确要感谢希特勒。正是因为后者,使得他在1935到1940年逗留哈佛期间,能够让赶得上它的经济学文艺复兴的浪潮,Joseph Schumpeter,Wassily Leontief,Gottfried Haberler,以及“美国凯恩斯” Alvin Hansen这些躲避战祸的经济学家推动了这一潮流。同一时期的哈佛研究生们,都具备了在才华上的这种新哈佛能力。Richard Musgrave,Wolfgang Stolper,Abram Bergson,Joe Bain,Lloyd Metzler,Richard Goodwin, Robert Triffin,James Tobin,Robert Solow,... ——他们全部都是萨缪尔森的同辈们——变成了1950-2000年代世界经济学前线上耀眼的明星。“的确,哈佛造就了我们。但是,就像我之前已经多次写到的那样,我们也造就了哈佛。” 在哈佛,他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者。1936年,自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的理论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也会出现困局,解开困局,需要的是来自政府支出或者是减税的强力推进,除此之外,还需要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使经济得到修复。很多经济学的学生们将永远都不会对于19世纪的观点感到有兴趣——它认为,在不需要政府干涉的前提之下,私有市场可以医治失业。美国许多经济学者对凯恩斯的学说大感兴趣,而萨缪尔森与自己的老师汉森则更是不断的宣传凯恩斯主义,并对它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主义是从1929年4月的美国华尔街股票暴跌开始到1933年基本停止这一遍及资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很有价值。因此,他决定从当时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投资与就业问题入手,来研究凯恩斯主义。逐渐的,他开始成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并且终其一生。 1940年10月,他开始来到麻省理工学院(MIT),这个他度过了所有学术生涯的地方。他很快就开始得到同行们源源不断的认同。其中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国家学术院、美国哲学学会、英国学术院等的会员资格。而各种头衔也纷至沓来。但是,三个孩子的出生却让他的经济条件开始捉襟见肘。于是,他决定写作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他给自己设定的写作标准时——这本书不应该只吸引学生,还应该具有成熟和系统性的品质。他还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来集中讲述当时依然乏人问津的凯恩斯革命的观点。他说自己“殚精竭虑”的来写作这本教材。他雇人来增加图表、彩色图示及幽默小段。 很难去低估这本名为《经济学》的教材的巨大影响力。《经济学》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了解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念。它以多种语言翻译出版,它 “在给予这个世界一种一般性的经济学语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生们被它的充满活力的散文式风格及于自己日常生活的相关性所吸引。从此之后,大量的教科书作者开始模仿这种写作方式。而《经济学》也使得它的作者跨入了富裕人士的行列。 他的教科书——《经济学》——教育了学生们如何去思考经济学。他的经济研究成果——《经济分析的基础》——教会了专业的经济学家们如何去研究贸易。在两本书之间,萨缪尔森重新定义了现代经济学。当经济学家们“坐下来拿出一张纸开始计算或者分析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不得不说,在给他们提供所使用的工具及观念方面,没有人比萨缪尔森更加重要的了。”萨缪尔逊在MIT的同事Robert M. Solow说。 1970年,当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瑞典皇家学院称赞他“在提升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水平方面,比任何一位当代的经济学家所做的都要多。”他被称为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似的经济学家”。他几乎改变了经济领域所有方面的学术思想,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到股票价格波动的随意性。虽然在他之前,数学已经被社会科学家所采用,但是在他的影响之下,数学才称为了经济思维中的如此重要的主流工具。通过他,简单的数学预测获得了强大的理论预测能力。而“假如你做一次有关现代经济学家的成果的研究分析的话,你会发现,有庞大比例的标准的研究方式,都可以追溯到萨缪尔森一生的研究,”Solow说。 除了学生和经济学家之外,萨缪尔森观点的受益者,还包括美国的总统、世界性的领袖、国会议员以及美联储官员。他曾经担任过顾问的机构有:美国财政部、预算办公室、以及总统顾问委员会。他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名叫约翰.F.肯尼迪。在1960年的选举之后,他曾经给这个学生单独上过一堂四十分钟的课程。在当选之后,虽然他作为肯尼迪政府经济顾问委员的主席的第一人选,但他却拒绝了这一提名。他在原则上就拒绝任何政府官职。他说,自己不希望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一个境地上去,“不能说出和写出自己所相信的东西。” 他曾经讲过一个自己与弗里德曼之间的笑话:“如果魔鬼用一个精彩的理论来交换你的灵魂,这笔交易你做不做?”“我不会做,”弗里德曼说,“如果换的是不平等理论,我倒可以考虑。”而笑话背后,他与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观点的争执,已经成为了美国20世纪经济史上的一段公案。他承认说,“我们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彼此不同意,但我们依然还是朋友。” 跟自由派的萨缪尔森不同,除了国防及法律领域之外,保守派的弗里德曼在绝大多数领域里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认为把自由权交给个人,私有企业和竞争能够比政府做得更好。但在2008年,凯恩斯主义,以及它的强大护卫者萨缪尔森,却正式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王者归来”。当衰退开始的时候,西方的各国政府们不再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甚至主导拯救市场的计划。 他曾经这样写道:“不同寻常之处不在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掌控经济活动,而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它不掌控经济活动。”2008年,在他93岁时所接受的一次访谈中,他宣称:当下的这次经济危机,证实了他自己的经济观点的正确性——而这也证伪了他长久以来的对手弗里德曼观点的谬误。“今天,我们见识了米尔顿认为的一个市场能够调节它自身的观点到底有多么的错误。”他说。“……现在,每个人都明白了相反的观点,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得不到解决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凯恩斯的观点,财政政策以及赤字性支出,在引导市场经济时是起到了重要的引导性角色,再一次的得到了认同。我希望弗里德曼还依然活着,这样他就能够见证了他自己观念中的极端主义是如何导致自身的失败的。” 但他从不把凯恩斯主义当作是一种宗教。在经历了20世纪下半场的历史之后,即便是他也已经表示:“自己相信政府上演奇迹的能力的乐观主义,已经消退了”。“假如政府变得太大,太多的国家收入要流经它的手中的话,政府将会丧失效率,而且对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变得迟钝,因此,它将开始威胁到人们的自由。” 他说。但是,他依然坚信,没有任何一位严肃认真的政治或者经济思想家会拒绝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性观点——与人为善的民主政府能够在避免经济问题领域里取得自由市场无法取得的成功。“政府和市场,它们单独任何一个,在没有另外一个的帮助之下,都无法服务于公共福利。”他最终承认。而有关其目的,他则在《我的人生哲学:政策信条和工作方式》一文中写道,“尽管对现实世界的实证分析指引并限制着我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每一个行动,我从未真正忘记对结果的道德准则的关注。我的准则很简单,就是支持处于劣势的人们,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憎恶不平等。” 2009年12月13日,这位经济学泰斗级的人物,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够给我带来纯粹乐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所得远大于付出。”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建言中国:萨缪尔森于2008年11月撰文并在他去世后、于2009年1月在《中欧商业评论》发表,该文被一些评论者成为他的“中国遗嘱”。文章称,到2050年,十几亿中国人将会创造全球最高的年度总计实际国民生产净值。他建议:中国将来应该以奉行“适度中间路线”的经济体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中间路线是将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弗雷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等自由论者所钟爱的不受管制的自由放任体制排除在外的。 他指出,纯粹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自我监管。它始终会造成不平等性的加剧和宏观经济波动的不稳定性。中间路线要求对市场和企业进行民主监管。虽然理性监管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但它是一个优于其它的目标。 并且,他向美国读者指出,中国未来的成功可能会受到美国爱国人士的欢迎。经济绝对不是零和博弈。瑞士财富的增多未必会以美国财富的减少为代价。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列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如果人的欲望是既定的,效用越大就会越幸福。效用是人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消费物品与劳务要有收入,从这种观点出发,没钱绝对不幸福,但有钱并不一定幸福。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钱带来的幸福仅仅占20%,甚至更少。对低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对高收入者,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要淡得多。 其实人的幸福并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元函数,而是一个多元函数。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美满的家庭生活、带来乐趣的工作,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等等。如果人的效用是既定的,那么,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如果欲望无限大,有多大的效用也不幸福。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人的感觉往往与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关。因此,幸福是相对的,和谁比反映了一个人欲望的大小。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也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人贵自知之明,最大的“知”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今天想要这个,明天又换成了那个。所以,知足长乐。作为讲师,更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倒推出现在应该怎么过,应该接多少课。要想幸福,控制欲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订立终极目标比与别人比较更容易控制欲望,获得幸福。”

除了专业经济学出身的学者,各行各业人们无不将阅读经济学著作视为畏途。抽象的理论、错综的图表、复杂的分析、艰深的论证,在你阅读的每时每刻考验着你的意志。相比阅读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栩栩如生的纪实作品,轻音乐般的戏谑文章,甚至耳熟能详的其他非虚构类作品,经济专著以其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肃在自己与读者之间筑起一座高墙。然而,我们生活中最无处不在的恐怕就是经济学原理了。诚如保罗•萨缪尔森在其被奉为圭臬的著作《经济学》(图中最后一版第19版为萨老封笔之作)中所指出的:“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选择终身职业,也许是你一生中要做的一项最重大的决策。你的前途不仅取决于你的能力,而且还要取决于你所不能控制的经济力量对你的工资的影响。此外,经济学也许还可以帮助你将自己从收入中节省出来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诚然,学习经济学并不一定能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不学经济学,命运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尘埃落定,由来自芝加哥大学的Rechard Thaler获得。在Thaler获奖之前的数十年间,他的工作既有肯定也受到质疑。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一块奖牌和一笔高达九百万美元的奖金就忘记了所有的批评和争论,在今天,深刻地思考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的性质或许更值得一做。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在过去近七十年时间里,恐怕没有哪一本能够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相匹敌。在该书出版五十年之际,萨缪尔森回顾经济学发展的五十年,对这段岁月中经济学的发展结合个人的体验,写下了他的纪念性文章。本文由寓居浙江的吕吉尔先生译出,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