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储蓄恒等式中级经济师

经济师考试(经济师)2025-05-20 07:21:12点击:13129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假设:经济中就只存在两部门,即消费者和企业,不考虑折旧,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相等,都用Y表示。支出角度:Y = C + I收入角度:要素总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余部分用于储蓄。于是,Y = C + S所以 C + I = Y = C + S,即 I = 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注意:此时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根据定义,从会计的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但是这并不代表实际经济中意愿储蓄(事前计划的储蓄)等于企业意愿投资(事前计划投资),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动机和投资动机不同,所以常常导致他们不等,从而使得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进而引起经济的收缩或扩展。(主要差别在于存货投资)。(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C + I + G = Y = C + S + T即 I = S + (T – G)(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I = S + ( T – G) + ( M – X + Kr ) ( 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 + 外国对本国的储蓄)注:即使考虑折旧和企业间接税等因素,Y所指代的内容变为NDPNI等,储蓄——投资恒等式还是成立

投资等于储蓄是宏观经济学里的基本观点,它的最简单情况是在一个封闭经济里国民收入Y等于消费C加财政支出G加国民储蓄S,Y=C+G+S。从国民支出角度看,国民储蓄就变成了投资I。所以说投资等于储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拓展资料:1、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 I =S 、I = S +(T -G) 和 I = S +(T -G)+(M -X+ Kr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2、储蓄是指每个人或家庭,把节约的钱存到银行的经济活动。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投资是货币收入或其他任何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的财富拥有者牺牲消费、购买或购置资本品以期在未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谋利性经营性活动。是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一种形式,是对项目产业化综合体进行资本助推发展的经济活动。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1、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2、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I=S;即三部门基础上去掉政府储蓄(T-G)3、三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I=S+(T-G);四部门基础上去掉国外部门储蓄(M-X)4、四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I=S+(T-G)+(M-X)拓展资料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产出这一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从支出看是y=c+i,从收入角度是y=c+s,因此有c+i≡c+s,即s≡i 。要注意,这一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而来的。 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 从支出看y=c+i+g,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g是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因此有c+i+g≡c+s+t,亦即i≡s+t_g。这里t_g可看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sg≡t_g。因此有i=sp+sg。 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的四部门经济 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c+s+t+m(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_x。在此,m_x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看是进口,即支出,因此,m_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看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sr。 可见,无论从多少部门的经济看,储蓄投资易于恒等式总成立。

投资储蓄恒等式中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投资储蓄恒等式

不等于。因为: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其中,I—投资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T—政府净收入G—政府购买T-G—政府部门的储蓄S+(T-G)—整个社会的储蓄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投资等于储蓄是宏观经济学里的基本观点,它的最简单情况是在一个封闭经济里国民收入Y等于消费C加财政支出G加国民储蓄S,Y=C+G+S。从国民支出角度看,国民储蓄就变成了投资I。所以说投资等于储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拓展资料:1、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 I =S 、I = S +(T -G) 和 I = S +(T -G)+(M -X+ Kr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2、储蓄是指每个人或家庭,把节约的钱存到银行的经济活动。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投资是货币收入或其他任何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的财富拥有者牺牲消费、购买或购置资本品以期在未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谋利性经营性活动。是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一种形式,是对项目产业化综合体进行资本助推发展的经济活动。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1、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2、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I=S;即三部门基础上去掉政府储蓄(T-G)3、三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I=S+(T-G);四部门基础上去掉国外部门储蓄(M-X)4、四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I=S+(T-G)+(M-X)拓展资料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靠国民产出这一概念来衡量和表现。它包括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国民生产总值(gnp)。 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从支出看是y=c+i,从收入角度是y=c+s,因此有c+i≡c+s,即s≡i 。要注意,这一恒等式是由储蓄和投资的定义而来的。 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 从支出看y=c+i+g,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s仍是家庭部门储蓄,也可写作sp,g是政府购买支出,t指政府税收。)因此有c+i+g≡c+s+t,亦即i≡s+t_g。这里t_g可看作政府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储蓄,也可写成sg≡t_g。因此有i=sp+sg。 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的四部门经济 从支出角度看,y=c+i+g+x,从收入角度看,y=c+s+t+m(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_x。在此,m_x可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因为m从外国立场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从外国立场看是进口,即支出,因此,m_x是外国的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可看作是国外部门的储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sr。 可见,无论从多少部门的经济看,储蓄投资易于恒等式总成立。

中级经济师储蓄投资恒等式

【答案】: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指储蓄—投资恒等式,即I=S。从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所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可以说明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平衡关系。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而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供给。因此,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这种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从两部门经济入手研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经济中的恒等关系,进而研究三部门经济与四部门经济。两部门经济中可以得出储蓄—投资恒等式:I=S。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来说,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在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三部门经济可以得出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T-G)可视为政府储蓄。四部门经济可以得出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M-X+Kr),(M-X+Kr)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如M+Kr大于X,即从外国的主观角度看,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储蓄,反之为负储蓄。

对于中国传统金融业来说,长期实践形成的一套金融发展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很多方面得以运用。但在网络金融这一概念提出以后,社会与国家的金融发展出现了自然选择,在实践中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如今,第三方支付逐年迅速增长。当前,第三方支付总量超过10万亿的消息屡见不鲜,反映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一大热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方的关注。另外,作为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和替代手段,互联网金融也已不断发展壮大,并有可能取代银行的部分功能,建立互联网金融系统。毋庸置疑,伴随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等亲民技术应运而生,为人们购物、支付提供了诸多便利,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为普惠金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依然是探索式的,存在局部的监管真空,互联网金融以其目光短浅的盈利模式,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冲击,同时也蕴含着巨大潜在的危机。可惜,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速度与现实中金融业态的发展存在时间差,新《互联网企业法》并没有能完全禁止“肆意妄为”行为,从而造成了P2P网贷平台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1世纪,网络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这是对我国传统产业的一次发展与突破。在中国,阿里巴巴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实体店销售模式;出现了滴打车,又一次改变了传统出行方式;在线购物、订票、在线预约成为人们的新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不仅对传统金融模式造成了冲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模式的变革,促进了金融产业从服务模式到经营模式的调整优化。在宏观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轨迹和运行规律;在微观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新常态下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显然是不够的。上面提到,金融业要想完善其理论体系,就必须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从实践中提炼和验证理论,也让理论指导实践,以促进实践更好的发展。要解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的瓶颈,首先要做的是重组金融骨干队伍,深入、全面地考察和分析金融结构,找出一系列与之相关、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使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政策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厂商,因而不存在企业间接税。为使分析简化,再省略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S)。  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由于C+I=y=C+S,就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用T表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一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面要纳税,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这样,从收入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两边消去C,把G移到右边,就得到: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为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表示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这里,C+S+T的含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含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于是:C+I+G+(X-M)=y=C+S+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I+G+(X-M)=S+T+Kr.  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代表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这样,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必须明确的是,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难以一致,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使经济达到均衡。  归纳: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在这种情况下,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是等于消费加投资,即GDP=Y=C+I.同时,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做最终产品的售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所以,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其余部分都作为储蓄.于是,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就是:GDP=Y=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于C+I=C+S,所以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于是,就可以得出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就一定相等,而无论经济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通货膨胀状态,还是处于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