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金融精讲讲义

猫腻PLAYTRICKS奸情TEMPTATION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443

首页> 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金融精讲讲义

3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伤伤伤伤了几回爱爱爱爱了几回

已采纳

学习目标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是本章的重点考察内容。这部分所涉及的概念较多,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理解记忆。考生可以将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存款乘数、修正的存款乘数、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分组比较理解,掌握各自的定义、相互关系及其与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考生应熟悉并掌握商业银行利用合理的信用创造机制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方法。对于信用创造的过程,不要求掌握具体的推导,但要牢记存款货币创造的公式⊿D = ⊿R•1r,并且能够在给出部分变量值的条件下进行计算。 (一)掌握信用创造的涵义1、信用创造的涵义信用创造是指商业银行先利用其自身吸收存款以及获取各项资金来源的有利条件,再通过发放贷款、从事投资、办理结算等业务活动,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存款,达到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行为。货币供应理论的信用创造学说为银行创造提供了理论。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是约翰•劳,麦克劳德又对信用创造理论予以发展。(1)具有信用创造的银行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对银行券的发行;为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提供相应的条件商业银行:主要表现为提供信用,信用规模并不完全受现金存款的限制包括两层涵义:信用工具的创造和信用量的创造。(2)信用创造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多资金;商业银行成为调节国民经济的杠杆;中央银行可实施宏观调控例题:单选信用创造是()通过相关业务创造出更多的存款货币的行为A. 信托公司B. 保险公司C. 投资银行D. 商业银行答案:D解析:信用创造只能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因为只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2、 信用创造有关的因素分析(1)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够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者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2)派生存款是一个相对于原始存款的概念,指的是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运用信用流通工具和转帐结算的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它资产业务时,所衍生出来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派生存款是银行体系业务经营过程整体运行的结果(3)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限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以及为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两种具体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所需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注意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数量关系。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例题:单选银行系统吸收的、能增加其存款准备金的存款,称为()。A.派生存款B.原始存款c.现金存款D.支票存款答案:B法定存款准备金应该等于()。A.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B.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总额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x存款总额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原始存款总额答案:D某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为4000万元,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为380万元,库存现金为90万元。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则其超额存款准备金是()万元。             答案:A解析:(380+90)-4000×6%=230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等式中,正确的是()。A.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B.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C.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D.法定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答案:B(二)掌握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条件1、银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信用流通工具的创造是信用量创造的前提。从银行券到支票及各种票据。2、部分准备金制度部分准备金制度是相对于全额准备金制度而言的。3、非现金结算制度例题:多选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条件有()。A.创造信用流通工具B.全额准备金制度c.部分准备金制度D.现金结算制度E.非现金结算制度答案:ACE(三)了解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1、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基本原理对各类存款来说都是成立的。在理解创造过程时,作出了五个方面的假设第一, 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全部用于放款或投资;第二, 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存款人和借款人)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并使用支票结算方式,不提取现金;第三, 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以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组成;第四, 商业银行只经营支票存款(活期存款),不经营定期存款,即存款形式没有转化的渠道;第五, 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原始存款为10万元。要理解具体的创造过程,采用T型帐户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从这么一个过程可以看出,一笔原始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存款扩张原理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出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派生存款出来。这个派生存款数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原始存款数额的大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数额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D = ⊿R•1r2、存款乘数理解存款乘数的定义,它是银行存款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扩张的倍数(也称派生倍数),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其涵义为每一元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起的存款的变动。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需要修正的存款乘数。K=1r3、存款货币的消减过程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也可以反方向作用,也就是说,派生存款的倍数原理同样适用于存款货币的消减过程,只不过方向相反,当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数量减少时,银行的存款货币会呈倍数紧缩。(四)熟悉存款货币的创造在数量上的限制因素1、现金漏损率(h)对存款创造的限制现金漏损是说客户总是会从商业银行提取多多少少的现金,致使一部分存款从银行系统流出,而现金漏损率则是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率,也称提现率。当银行出现现金漏损时,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就会减少,从而限制了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存款乘数公式应修正为:⊿D = ⊿R•1(r+h)2、 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超额准备是说稳健的银行家一定不会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全额贷出,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商业银行总是会保持一部分超过法定准备金的资金准备。超额准备率是指银行超过法定要求而保留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这也会削弱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从而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存款乘数公式再一次被修正为:⊿D = ⊿R•1(r+h+e)3、 期存款准备率(t)对存款创造的限制银行存款至少可以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对于这两种存款形式 ,通常由中央银行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准备金率。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存款乘数公式进一步被修正为:⊿D = ⊿R•1(r+h+e+t•s)(五)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K=1r表明央行可以通过控制存款乘数和存款准备金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但并没有包括流通中现金。由于流通中现金与准备金经常互相转化,央行只能控制二者总额,即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B=流通中通货C+存款准备金R2.货币乘数货币乘数m=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C+DC+R3、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关系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是源与流的关系。4、商业银行业务过程中的信用创造(1)积极调整存款结构,努力获取低成本的原始存款定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2)大胆、稳健经营,合理调度资金头寸(3)努力降低非银行部门和银行客户对现金的持有比例现金漏损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例题:单项选择题货币乘数是()相比的比值A.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B.库存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D.货币供应量与银行存款答案:C分析:了解货币乘数的定义和概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7%,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5%,存款货币扩张额为6000万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原始存款为()万元。                         答案:B案例分析现假设银行系统的①原始存款为900万元;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⑧现金漏损率为15%;④超额准备金率为3%。根据上述材料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保留两位小数).86.此时银行系统的派生存款总额为( A )万元。 C.5 000D.10 000 87.此时银行系统的存款乘数约为(A)A.4.17.6 7C.1 6.6 7 .3388.如果③、④比率都为O,银行系统的派生存款总额为( C)万元之A.10 000。 2 000C.1 5 000D.18 00089.银行系统存款创造的限制因素主要有( BD )A.原始存款量与定期存款量。B.现金漏损率与定期存款准备金率C.存款乘数与货币乘数 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案例分析设某地区某时流通中通货为1500亿元,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7%,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500亿元,存款货币总量为4000亿元。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1.下列属于基础货币的有(BD)。A.存款货币 B.通货 C.货币供给量 D.存款准备金82.存款乘数与货币乘数非常相似,并可以相互推导,两者所不同的是(C)。A.货币乘数的分母不包括通货B.存款乘数的分子包括通货 C.货币乘数的分子包括通货D.存款乘数的分母包括通货解析:存款乘数=D R货币乘数=(C+D)(C+R)83.该地区当时的货币乘数为(B)。解析:货币乘数=(1500+4000)÷(500+1500)84.该地区当时的货币供给量为(C)亿元。解析:两种方法计算第一,货币供给量=通货+存款货币=1500+4000=5500第二,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量=×(1500+500)=550085.若几日后中央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6%,则该地区当时的货币供应量将(D)。A.减少B.不变C.不确定D.增加

70评论

微笑再美也只是敷衍

(六)了解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1、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基本原理对各类存款来说都是成立的。  在理解创造过程时,作出了五个方面的假设  第一, 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全部用于放款或投资;  第二, 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存款人和借款人)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并使用支票结算方式,不提取现金;  第三, 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以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组成;  第四, 商业银行只经营支票存款(活期存款),不经营定期存款,即存款形式没有转化的渠道;  第五, 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原始存款为10万元。  要理解具体的创造过程,采用t型帐户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从这么一个过程可以看出,一笔原始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存款扩张原理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出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派生存款出来。这个派生存款数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原始存款数额的大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数额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d = ⊿r·1r  2、存款乘数  理解存款乘数的定义,它是银行存款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扩张的倍数(也称派生倍数),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其涵义为每一元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起的存款的变动。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需要修正的存款乘数。  k=1r  (七)熟悉存款货币的创造在数量上的限制因素  1、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现金漏损是说客户总是会从商业银行提取多多少少的现金,致使一部分存款从银行系统流出,而现金漏损率则是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率,也称提现率。当银行出现现金漏损时,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就会减少,从而限制了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存款乘数公式应修正为:  ⊿d = ⊿r·1(r+c)  2、 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超额准备是说稳健的银行家一定不会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全额贷出,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商业银行总是会保持一部分超过法定准备金的资金准备。超额准备率是指银行超过法定要求而保留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这也会削弱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从而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存款乘数公式再一次被修正为:  ⊿d = ⊿r·1(r+c+e)  3、 期存款准备率(t)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银行存款至少可以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对于这两种存款形式 ,通常由中央银行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准备金率。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存款乘数公式进一步被修正为:  ⊿d = ⊿r·1(r+c+e+t·s)  (八)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k=1r  表明央行可以通过控制存款乘数和存款准备金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但并没有包括流通中现金。由于流通中现金与准备金经常互相转化,央行只能控制二者总额,即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b=流通中通货c+存款准备金r  2.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m=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c+dc+r  3、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关系  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是源与流的关系。  4、商业银行业务过程中的信用创造  (1)积极调整存款结构,努力获取低成本的原始存款  定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  (2)大胆、稳健经营,合理调度资金头寸  (3)努力降低非银行部门和银行客户对现金的持有比例  现金漏损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

88评论

在谎言里都这么不安的我

学习目标核心是两种融资方式的特征,要求考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清晰分辨两种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并熟练掌握不同融资方式所包括的融资种类。由于两种融资方式的特征差异显著,采取对比记忆效果较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不同融资方式所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区别。对于融资方式与货币流通的关系,需要熟练掌握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加速货币流通、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机理,并掌握直接融资扩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掌握直接融资的概念、种类和特征1.直接融资的概念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前者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实现资金转移,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它的基本特点是融资双方不经过银行等中介直接成交。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或组织只是充当代理人的角色。2.直接融资的种类(1)股票融资(2)债券融资(3)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资金融通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等;另一类是提供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4)国家信用——以国家为主体的资金融通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5)消费信用——企业、金融机构对个人以商品或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中,属于直接融资的主要是企业通过分期付款形式向个人消费者赊销房屋或者高档耐用消费品。 (6)民间个人信用——民间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活动,习惯上称为民间信用或者个人信用。3.直接融资的特征(1)直接性——资金需求者直接从资金供应者手中获得资金,并在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2)分散性——直接融资在无数个企业、政府与个人之间进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3)信誉差异较大——直接融资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而不同的企业或者个人,其信誉好坏有较大差异。(4)部分具有不可逆性——如发行股票所得资金是不需要返还的,股票只能够在不同投资者之间互相转让。(5)相对较强的自主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融资者可以自己决定融资的对象和数量。(二)掌握间接融资的概念、种类和特征1.间接融资的概念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一笔独立的交易,即资金盈余单位通过存款,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等形式,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资金融通通过金融中介进行,它由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两个环节构成,资金盈余单位与短缺单位都要与银行发生一笔单独的交易。金融机构不是一般的代理人,而是一个独立的交易主体,资金盈余单位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权与金融机构对从该单位所获资金的具体运用无关。2.间接融资的分类(1)银行信用——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是以银行等作为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形式。(2)消费信用——属于间接融资的消费信用,主要是指银行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购买住房或者其他耐用消费品的贷款。3.间接融资的特征(1)间接性——资金需求者和资金初始供应者之间不发生直接借贷关里,资金初始供应者与资金需求者只是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融资关系。(2)相对集中性——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在多数情况下,金融中介一方面面对资金供应者群体,另一方面面对资金需求者群体。金融机构在间接融资中具有融资中心的地位和作用。(3)信誉差异较小——间接融资相对集中于金融机构,世界各国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一般都较严格,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也多受到相应稳健性经营管理原则的约束,加上一些国家还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因此,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间接融资的信誉程度较高。(4)全部具有可逆性——通过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均属于借贷性融资,到期均必须返还,并支付利息,具有可逆性。(5)融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金融中介手中——资金的初始供应者虽然有供应资金的主动权,但是这种主动权实际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间接融资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中介支配。4.融资的其他分类融资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加以分类,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例题:单选根据融资的形态不同,融资可以分为()。A.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B.借贷性融资与投资性融资C.国内融资与国际融资D.货币性融资与实物性融资答案:D(三)熟悉融资方式与金融体系的关系为了充分发挥不同融资方式的积极作用,世界各国在采取融资方式时,往往根据国情不同或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金融体系。1.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这种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比重较大,市场较为不发达,金融机构种类较少,储蓄主要通过银行类机构中介给资金使用者。银行一方面吸收储蓄,另一方面发放贷款,风险资本只能来自留存利润或直接来自少数储蓄者。在发达国家中,这种金融体系以法国、德国和日本最为典型,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金融体系大多也属于这种类型。2.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这种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重较大,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机构种类繁多,企业更多地依赖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外部融资,而且融资更多地通过金融市场,而不是金融中介进行。这种金融体系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以英国和美国最为典型。而且,出现了新的特征: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越来越依赖金融市场。例题:单选下列关于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直接融资比重大B.金融机构种类少c.企业融资更多依赖于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外部融资D.企业融资更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答案:B(四)熟悉融资方式与货币流通的关系首先看间接融资与货币流通1.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创造货币供应量信用货币通过两条渠道被创造出来:(1)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收购金银以及外汇、向财政部门提供贷款或者给予透支,把基础货币投人到经济运行之中。中央银行最初提供的基础货币表现为一般银行和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然后一部分被提取现钞,进而表现为现钞发行和在中央银行存款两种形态。(2)商业银行系统通过信用活动创造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利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通过间接融资活动,创造出多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商业银行融资活动的继续进行,多次融资的结果,将使得货币供应量若干倍于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要受到基础货币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要的备付金率和客户提现率的制约。例题:多选在现代信用货币条件下,创造信用货币的途径有()。A.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B.商业银行通过信用活动创造货币供应量c.投资银行创造股票D.财政部创造公债券E.企业创造商业票据答案:AB2.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此处非银行金融机构指不能办理转帐结算和吸收活期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机构不能像商业银行系统那样在贷出款项后,在自身负债方向同时增加新的负债金额。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是把委托单位原来在银行的存款转借给另外一家企业,使委托单位原来在银行的存款,转变成借款单位在银行的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变成了委托单位的债务人和借款单位的债权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可以产生加速货币流通的效应。企业等单位将暂时不用的资金交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加以融通之后,就会变成其他单位立即可以使用的资金,形成社会购买力。这无疑有利于加速货币流通速度,扩大本期社会总需求。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人拆借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银行拆借资金办理融资业务,实际上也起到了扩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再看直接融资与货币流通直接融资会减少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吗?3.扩大直接融资的主要问题(1)直接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原来以储蓄存款形式存在的货币供应量,转变成为以企业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货币供应量,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社会总需求。(2)直接融资可能使得原先已经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可能会恶化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合理比例。(3)由于大量资金脱离了银行的控制,因此为货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

50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