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7871
夕阳不抵你的美
(一) 经济效果与农业生产经济效果1. 经济效果的定义和经济效果的计算公式及其演算。经济效果是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2. 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及其演算。经济效益=劳动成果-劳动消耗或=产出-投入或=所得-所费3. 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点及区别。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反映所得与所费的关系,都是讲求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但经济效果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它可以反映单项投入的效果,如土地生产率;也可以反映投入的综合效果,如资金生产率等。经济效益的实质是盈利,它反映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4. 技术效果的定义。技术效果指技术用于物质生产所能达到的技术要求的程度。5. 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的关系。任何一项技术措施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效果,但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这一技术措施,不是取决于它的技术效果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经济效果的大小。一般来说,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技术效果越好,经济效果越好,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6.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7. 宏观经济效果与微观经济效果的概念。宏观经济效果指国家整体和长远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指某个具体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果。8. 宏观经济效果与微观经济效果的内在联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企业是国家的经济细胞,一般来说,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往往出现不一致。微观经济效果要服从于宏观经济效果,企业或部门必须在保证宏观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果。9.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具有地域性、综合性、递减性、不稳定性、持续性等特点。1) 地域性2) 综合性3) 递减性4) 不稳定性5) 持续性(二)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指标1.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指标设置的原则。1) 科学性2) 全面性3) 实用性4) 可比性5) 含义明确2. 土地生产率指标,包括土地生产率指标的作用及计算公式,计算土地生产率常用的各项指标。作用: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生产率是衡量土地使用经济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三)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方法1. 农业生产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中的比较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综合评价法的步骤及例题尤应掌握。比较分析法:是将调查或试验所取得的各项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根据可比性原则,运用各种经济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又称对比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法:是对不同方案或措施,采用多个指标,通过“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和选优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法的具体步骤1) 确定评分指标2)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3) 确定评分标准4) 编制综合评分表2. 试算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试算分析法:又称预算分析法或方案设计法,它是指在生产方案实施前,根据经验数据、历史资料和技巧经济定额,对一个生产方案的生产消耗和可能取得的收益进行概算的一种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逐一分解,分别计算每个因素对评价对象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应用时,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每次只变动一个因素,连环替代,因此又称连环替代法。
我不是车恩尚没有金叹
从往年来看,除了金融、工商、人力资源这三大热门专业外,很多同学也对农业经济专业感兴趣,报考该专业人数并不少,那么农业经济专业难度怎么样?有哪些学习方法?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农业与发展概论、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体制、涉农财政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农产品供求与价格、项目投资与融资、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等。农业经济专业特点(1)对知识点的考察较为全面纵观历年的真题会发现,各章的内容几乎全部覆盖。(2)较为注重对考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的考察例如,在单选题中,会出现不少“概念变形”题,只是背下定义还不行,是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在案例分析题中,更是充分显示出了对“活学活用”的要求。(3)历年真题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相关性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级经济师农业经济支专业的真题中涉及到的考点有些是重复性的,即“考原题”;有些是相关性的,即“考相同大类知识点”,出题比较有规律。因此,大家在备考时也可以花多一些时间在做历年真题练习上。注意:人社部年发布经济师考试专业调整政策意见稿,其中将农业专业进行了保留,因为农业经济专业在经济系列中均为国家重点发展或扶植的行业,专业性强,不可替代性强,代表性较广泛,在目前国家职业资格清单中并无其他相关考试设置,故予以保留。学习建议1、根据个人实际复习进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现在距离中级经济师考试还有4个月多的时间,考生首先要根据个人实际复习进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结合考试大纲,学习时找准侧重点。每天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朝着学习目标不断前进。2、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做习题经济师考查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零基础考生而言,必须熟透教材,才能更灵活运用知识。所以拿到教材后,多研读几遍教材,在记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习题综合运用知识点。
比怪兽还怪比妖怪还妖
第一节 现代农业的理论框架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一)按照生产力水平划分,世界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 从单纯依靠自然提供的“天然食物”,到有目的地种植,养殖以获得食物。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制工具为主,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称为“刀耕火种”,完全“靠天吃饭”。原始农业的产量很低,只能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存需要的食物。 传统农业: 特征:①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②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长期变化甚微;③人力资本稀缺。 与原始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之中。 现代农业: 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大规模自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机器,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技术群”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农业经历了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为中心的三次革命。 (二)按照农业技术性质划分,约翰•梅尔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划分为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 传统农业: 农业技术基本停滞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增加。传统农业阶段生产的增长是通过降低单位投入的生产来实现的。 低资本技术农业: ①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很大的比例;②由于人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方面的作用,农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③工业发展资本稀缺,投资报酬率随之提高;④经济转型速度的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⑤劳动力-土地的比例关系极为不利,极大地限制了劳动节约型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密度型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且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 高资本技术农业: 即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资本在农业部门的运用也日益集约化;作为非农产业部门扩张的结果,人地比例逐渐下降,农场平均规模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用机器代替劳动可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通过以上内容分析可知,现代农业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创新的理念。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创新。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渠道:①引入农业新产品;②引进农业高新技术;③开辟新的产品市场;④开拓并利用农业生产原材料新的供应原材料;⑤实现农业企业的新组织形式。 (2)产业化经营的理念。随着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农业开始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组织形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半径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3)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我国人多地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重点推行劳动集约,适度推进资金、技术集约。 (4)全球化的理念。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有“世界面包房”和“世界饲料袋”之称。 (5)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我国农业目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不适合建设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农业选择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包括:土地经营形成规模;专业协作形成规模;联合发展形成规模。 (6)标准化的理念。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业生态系统。现代农业中大量现代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我国今后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优质经济师问答知识库